[人民网]阿勒泰·赛肯:践行核心价值观 塑造社会新风尚

14.01.2016  19:0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国家形象和公民素质的集中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得以概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高度凝练的核心价值观从此进入当代中国人民的视野中,备受关注。中央和国家大力积极倡导和培育核心价值观的举措大力展开,特别是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这充分表明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业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根基性社会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了这个时代新的景象,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广泛深远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毫无疑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和弘扬活动已经提升到顶层设计、国家建设和社会治理的战略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和培育旨在酝酿和营造一种崭新的社会风貌,崭新的社会风尚;同时明确社会价值导向、引领社会前进的方向,凝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提供文化软支撑,为实现中国梦的奋斗提供坚强的精神动力。在新世纪新阶段践行核心价值观,能够不断地筑牢“主心骨”、持久地营造“精气神”,积极弘扬“主旋律”,唯有此才能推动社会新文明、新气象和新风气的建构和塑造,才能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

践行核心价值观,为树立社会新文明筑牢“主心骨”。积极践行核心价值观,为社会新文明筑牢“主心骨”。“主心骨”往往担负着挑大梁、主导大局和根基性的角色,表现为事物发展和变化的重要力量。为社会新文明筑牢“主心骨”,就是要从固本强基的功效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取向。从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和共同理想筑牢“主心骨”,就是要明确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追求和共同理想。富强,不仅仅是国家财富经济的积累,更应该内涵在每一位公民中,对富强的追求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大的国情和重心要务;民主和文明历来是中华民族孜孜梦想的理想;和谐恰好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们社会文化自觉和自信的表现。全面践行国家层面上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从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的发展目标出发,即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全方位建设出发;从物质条件、技术条件、政治体制和生态环境方面全面支撑社会主义新文明的构建。不断地筑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核心价值观,就是不断地推动经济建设越来越富强;政治建设越来越民主;文化建设越来越文明;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越来和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得益于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群众的“主心骨”;而社会主义社会新风尚的塑造同样要得益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作为意识形态主心骨的作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主张,是塑造新社会风尚的基础。排在第一序列的“主心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道路、中国面貌和中国精神的形象;体现了社会精神风貌,它符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寻求社会欣欣向荣,民族复兴的共同愿景。

践行核心价值观,为树立社会新气象营造“精气神”。践行核心价值,为社会新气象营造“精气神”。古人曰“树活风雨土,人活精气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开展会给社会新气象营造良好的“精气神”。只要整个社会新气象显现出生机勃勃的“精气神”,会塑造积极向上社会风气和社会风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上强调“自由、平等、公平、法治”价值理念,这些价值观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提供并营造了不竭的精神力量和思想动力,为树立社会新气象提供了活力不断的“精气神”。

没有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平、法治”就无法保障国家和社会建设的富强、民主和文明。公平和法治是当今社会最大的诉求,新社会风气就是要努力营造权力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的社会环境。坚定了对“自由、平等、公平和法治”价值观的精神追求,社会新气象就有了“精气神”的滋养和润泽,从而整个社会和人民就会理想、有追求、有魄力、有风采和有希望;富有生机与活力;相反,一旦失去上诉现代社会公认的“精气神”的滋养和润泽,整个社会和人们就会萎靡不振、迷失方向,走向歧途。“自由、平等、公平和法治”的价值理念始终是全人类共同的信仰,这些理念所提供的“精气神”能够武装人们群众,能形成一股充满战斗力的指向,能凝聚全社会的精神信仰,从而在社会中形成好的气势、好的状态和好的精神。“自由、平等、公平和法治”价值观能催人奋进,激励鼓舞人们为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建设凝聚力量、凝聚人心。强大的“精气神”会带领人们在实现社会主义美好愿望的道路上不懈奋斗,永往直前。“凝魂聚气”政治意识在于从“精气神”的角度大力发扬核心价值观所表现的强大感召力、凝聚力和生命力。

践行核心价值观,为树立社会新风气弘扬“主旋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弘扬主旋律,为社会新风气的形成营造氛围。思想宣传政治工作和道德伦理的养成需要“弘扬主旋律、释放正能量。”只有弘扬主旋律,社会思想和社会风气才会有主心骨;释放正能量,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才会有动力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涉及到个体层面的修养,爱国始终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献身,热爱祖国的山河,关乎祖国命运,勇于献身祖国。敬业是现代社会必备的基本素养,它要求我们必须专心致力于自己事业和工作岗位;诚信和友善是人与人文明交往的基本原则和信条,诚信和友善让我们清楚地辨析真善美、假恶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核心价值观作为主旋律,更多是强调人们在自身修养、道德规范和交往原则上所要履行的职责和义务。“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是深入挖掘和继承中华优秀文化凝练的“主旋律”。中华优秀文化所涵养的守诚信、重仁爱、尚和合等价值理念,是不分时代的主旋律。在日常生活层面上,弘扬以“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的主旋律,就是要提倡积极上进的生活风气、健康的生活情趣,讲操守,重品行。从上到下,良好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习性,需要主旋律的熏陶和教养。如,领导干部务必做到“慎微、慎独和慎欲”,能做到“心不动微利之诱,目不眩于欲望之惑”,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气节和道德情操。败坏和奢靡社会风气会酿造严重后果,要切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的教训和警示。历史典故告诉我们,清代思想家顾炎武在《与公肃甥书》中指明到,“试欲正朝廷以正百官,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求。”古人治理社会的价值理念,同样可作为现代国家的社会治理价值导向;弘扬主旋律,正可谓“试欲正社会风气以正价值观,当以激浊扬清为首要任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强调在主体个人行为要释放社会正能量;伸张社会公平正义、提倡清明健康的社会氛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旋律”激浊扬清,“涤荡污垢”社会黑暗阴暗的一面。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核心价值观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育和践行活动,需要社会舆论的引导、教育的宣传、制度的支撑等等,但最为关键在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化为人们自觉、自悟和自感的行为,内化为人们普遍追求的信仰和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涉及到社会建设和发展的方方面面,同时也讲至始至终贯穿人们生活的整个历程,因而,培育、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使核心价值观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是九层之台,则制度建设和规则意识是一层一层的“垒土”,承载着核心价值的实践的主体归根到底是人们,是广大人民群众。古人曰:“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其核心教诲和启发旨在训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束之高阁的经文,也不是死记硬背的教条;而是内化到道德伦理修养中,内化到日常的言行举止中,成为人们行为规范的准则,切实增强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踊跃地传播核心价值观,坚决地抵制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自觉地提高生活品味,升华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的新社会气象。切实落实核心价值观的真谛在于人们把核心价值观真正孕育在每一个的心中和血液中,从而言行和举止上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核心价值观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新风尚的塑造不是一天形成的,文明言行和精神风貌也不是一天养成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社会主义的社会新风尚和新面貌是一项伟大而长期的社会工程。这就更加需要每一位中华儿女集体的“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政治意识,担当起贯彻核心价值观积极行动者、坚定信仰者、模范实践者,为中国社会美好的未来贡献力量。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团委副书记)

原文链接:

[人民网]阿勒泰·赛肯:践行核心价值观 塑造社会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