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仕伟 丹顶鹤的迷彩大叔

15.01.2018  09:03
二十四年,坚守苇海深处
赵仕伟 丹顶鹤的迷彩大叔

赵仕伟给断喙的丹顶鹤喂食(摄于2017年11月)。 记者 胡婧怡摄   
  “铁桶”和“迷彩服”靠近了,引起铁丝围网内一阵清脆鹤鸣。
  还不到一周岁的小丹顶鹤,头、颈部的绒毛还是稚嫩的浅褐色,但已经可以机敏地洞察出,只要“迷彩服”出现,就是美味时刻。
  每天上午9点和下午3点,这位40多岁的“迷彩大叔”和铁桶里的鱼都会准时出现。这样的工作,辽宁省盘锦市鹤类种源繁育基地副站长赵仕伟24年从未间断。“迷彩大叔”和他的同事们共繁育成活丹顶鹤131只,占国内野生种群的1/5。
  “丹顶鹤也跟人一样。年纪小的就只想着好吃的,大一点的就想着怎么玩,再大一点的就琢磨处对象的事了。”长期与丹顶鹤相处,赵仕伟对它们成长的过程和生活习性了如指掌。
   首个十年:人工繁育
  为等待雏鹤出壳,婚房搬到孵化室
  冬季的盘锦苇海湿地,北风劲吹,白浪起伏。经过的野生丹顶鹤总要起舞盘旋。
  盘锦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芦苇荡,是丹顶鹤迁徙通道中的一个重要停歇地。1993年夏天,赵仕伟从沈阳农业大学畜牧兽医专业毕业,来到了茫茫苇海深处的赵圈河野生动物保护站。
  由于当时保护区内的丹顶鹤只有5只,达不到自然配对繁育的基础。1996年开始,赵仕伟将主要精力集中到丹顶鹤的人工繁殖上来。
  回想起1996年第一次等待雏鹤出壳的那几十个日夜,赵仕伟历历在目。为了监测鹤卵的孵化情况,赵仕伟连续30多天日夜守候,困了就在孵化室里眯一会儿。
  “从轻微的啄壳声,到声音逐渐加强,蛋慢慢出现了裂纹”,赵仕伟眼不敢眨,手心攥出了汗,“雏鹤先伸出左、右翅、头和颈部,腹部和腿再慢慢脱离蛋体,最后脐带与壳体分离。”当3只毛茸茸的黄色雏鹤破壳而出,他喜极而泣。
  1999年,赵仕伟结婚不久就独自回到孵化室工作。同事看不过去,瞒着赵仕伟把家里的被褥和电视机搬过来,孵化室就变成了他的婚房,新婚妻子在这里陪他一直住到孵化期结束。如今,经赵仕伟和同事们完成的丹顶鹤人工繁育,蛋的受精率达80%,孵化成活率在90%以上。
   第二个十年:自然繁育
  保护要做一百件事,破坏做一件就够
  从1996年到2005年,经过第一个十年,保护区的丹顶鹤从5只增长到30多只。有了数量的基础,赵仕伟把又一个十年的目标放在了丹顶鹤自然繁育上。
  有迁徙而过的野生丹顶鹤看上了保护区的丹顶鹤,两只鹤隔着围网递情话,赵仕伟就会把自家的鹤放出去,让它跟着野鹤回归大自然。有的情侣谈恋爱着迷了,没能赶上迁徙的大队伍,便留在了盘锦过冬。
  虽然主要靠自然繁育,但人工提供的有利环境和繁育条件大大增加了丹顶鹤繁育的数量。从2005年到2015年,保护区的丹顶鹤从30多只增加到了80只左右。
  “要想把丹顶鹤保护好,从巢材到食物、从产卵数到孵化温度、从撤除人为干扰到防御天敌,可能需要把一百件事都做齐了才行。但要想让丹顶鹤灭绝,做一件事就够了,就是把它们的生存环境破坏掉。”赵仕伟感慨,以前水里都是残药、化肥,鱼虾数量大幅减少,冬天芦苇也都被割光了,丹顶鹤没得吃、没得藏。这些年,盘锦退养还滩、大力保护湿地生态,芦苇被专门留下一部分给丹顶鹤过冬用。
   第三个十年:野化训练
  教了本领之后,才能放心撒手不管
  从2015年起,赵仕伟着手对人工孵化的丹顶鹤进行野外训练。每天两次喂食结束后,赵仕伟会对羽翼已经丰满的丹顶鹤进行飞翔训练。训练时,赵仕伟总是站的远远的,“我离近了,它们就会过来找我。”
  在赵仕伟看来,野化绝不是放归自然就不管了,放生是简单的,放生之后能不能生存下去才是关键,野化训练就是要对丹顶鹤负责,“这就跟父母养孩子一样,把本领都教给他们之后,才能放心撒手不管”。
  养了鹤,就要对它们负责。这也是赵仕伟对待工作的态度。谈起自己24年的养鹤经历,赵仕伟说:“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去做高精尖的研究,养鹤就是我的工作。这工作可能简单,但喜欢就不会觉得枯燥。”
  如今,赵仕伟工作的第三个十年正逐渐展开,在保护区孵化出的丹顶鹤已超过130只。他估计,再过五到十年,保护区的丹顶鹤野化训练效果会显现出来,“等到数量超过300只,大种群的外放将会对整个谱系更新做出贡献”。(记者 辛阳 胡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