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武汉小分队寻访校友郑用琏
本网讯 8月3日,赴湖北武汉寻访校友社会实践小队在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采访到郑用琏教授。郑用琏1964—1970年在中国农业大学(原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本科学习,此后一直从事分子生物学及玉米遗传及生物技术的教学与科学研究,2012年在华中农业大学退休。
郑用琏教授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部生物科学与生物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华中农业大学国家生物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首席教授,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首席教授;兼任中国民主同盟湖北省委员会副主委,湖北省第九届政协常委、第十届、十一届湖北省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湖北省人民政府第四届咨询委员会委员,武汉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生物技术组组长。在一长串名誉和头衔的光环下,我们接触到的年近70的郑用琏是一位年轻时尚、热情洋溢、活力四射、亲和力极强的长者。
1964年,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又亲历浮夸风的时代,出身武汉市刚高中毕业的郑用琏教授怀着一种学农爱农的情怀,第一志愿报考了北京农业大学。本科期间,遇上文革的冲击,渴求学习、立志考研的梦想破灭了,但由于郑用琏兴趣爱好广泛,在学校文工团及文革期间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的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领导能力、口才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1970年大学毕业之后,郑用琏被分配到湖北西南山区恩施州的宣恩县农业局工作,在那里,他开始与玉米结缘,利用县旱粮农科所简陋的科研条件,与热爱农业科技的知识青年一道从事着玉米遗传与育种研究。1978年高校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后,郑用琏立即报考研究生,成为华中农业大学第一位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他的硕士毕业答辩被确立为华中农业大学硕士毕业答辩样板。
郑用琏留校工作后,从事过教学、科研、教务等多方面的工作,曾任华中农大研究生处处长,作为分管学科、教学及研究生的副院长参与创建了华中农大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和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无论在教学、管理、科研方面,他都取得丰硕成绩。教学方面,郑用琏为本科生主讲的分子生物学这门课,在武汉高校及全国具有极高的声誉与影响,每节课能达到800人以上的容量;从教40余年,培养了80多位硕士、博士研究生。科研方面,郑用琏时刻走在他所从事的玉米相关领域的最前沿,主持了多项国家科研项目。
郑用琏虽然退休了,但仍活跃在三农和科研的方方面面。他谦虚地 表示,四十年来未做出惊天动地的业绩,也没有催人泪下的事迹,仅有教书育人的感受,只有驾驭课堂的能力。退休后,最应该做的是科普宣传和经验传播。能将自己四十年来“驾驭课堂、崇尚师德,教书育人”的感受与体会与青年教师分享是自己退休后的最大乐趣,最好享受。他谈到,作为一个教师,一定不能敷衍了事,要对学生负责,要重视教学,尤其是本科生教学。他借用叶圣陶的话说,教育不是工业模式,批量生产同一型号的产品,教育是农业模式,学校、教师要给同学们创造好良好的土壤环境,提供知识的营养,培养学生自主吸收营养的能力。从教四十年,他对教师师德的深刻认识可以概括为一句话,那就是:“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在母校110周岁即将到来的时刻,郑用琏用这几句话对母校表达了情义:“请母校放心,中国农大毕业的每一位学子都有服务社会的专长与能力,每一位学子也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与天地。母校越发达,学子们感到越自豪;学子们取得的每一项成就,母校也会感到骄傲。在母校生日之际,希望母校更发达;作为一个老学子,也希望每一位学子事业更加发达。祝母校生日快乐!”
责任编辑:刘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