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化学院师生赴市气象局参加社会大课堂科普系列教学活动

07.10.2015  16:33

9月15日,北京防化指挥学院(以下简称“防化学院”)社会大课堂科普系列教学活动在市气象局举行,防化学院指挥调研室副主任王敏以及40多位新生参加了社会大课堂,并召开了新生开班典礼。市气象局办公室副主任李竞出席典礼并讲话。


社会大课堂,是市气象台科普基地自2013年起,持续与防化学院指挥系师生开展的科普系列教学活动。迄今为止,市台科普教育基地已组织防化学院指挥系师生280余人,开展了10批次“开放式社会大课堂特色参观教学实践”活动。


李竞对参加社会大课堂的师生们表示欢迎。她说,市气象局在培养学员们的科技素质等方面发挥了作用,希望学员们在气象科普受教育过程中,提出对气象科普知识获取的需求,促进市气象局拓展气象科普覆盖面,并将气象知识传播给更多人、更多领域。


王敏向市气象局对防化学院在气象科普方面的支持表示感谢。她要求各位学员们,要充分学习课堂上的气象基本知识,认真学习气象工作者尊重科学、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开班典礼后,李竞与市气象台副台长时少英、宋巧云以及首席预报员张琳娜共同参加赠书仪式,向学员们赠送了气象科普知识书籍。


课堂上,张琳娜重点向学员们介绍了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她说,制作天气预报,要经过“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数值模式—天气会商”四个过程。目前,全国气象部门用卫星、雷达、高空和地面观测的方法,对气象进行观测。其中,北京的观测手段更加精细,光是地面观测站就超过300个。在快速、稳定的网络支撑下,将观测信息进行交换和分析,利用温度对数压力图、雷达剖面和风廓线等方式呈现出来。将计算机分为全球数值预报和区域数值预报,用计算机模拟天气预报。最后将得出的结论进行讨论,开展天气会商,并制作出最终的天气预报。


随后,学员们与张琳娜围绕“天气预报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野外怎么识别天气,城郊区的温度差异”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课程结束后,师生一行参观了声像中心和气象科普馆,实地了解了天气预报节目的制作过程。学员们现场学习了卫星、雷达观测等气象观测方法。


据悉,此次课程结束后,市气象局还将举办两次社会大课堂,在丰富学员们气象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局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