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首经贸 徜徉自然文学殿堂
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获评“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高校,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多年来致力于弘扬生态文明,担当高校生态教育责任。在近日举办的“首届2015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论坛”上,首经贸发起成立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协作组更是领风气之先,得到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全国62所高校的积极响应。
而作为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喜爱文学的朋友们一定知道,首经贸的自然文学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军地位,其研究成果也极大地支撑了学校的教育基地建设。
“美国自然文学”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结缘起自外语系程虹教授1995年的美国访学。程虹教授将其带入国门后,自然文学、生态文学的研究便开始在我国发展、成长。今天,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注重内涵发展,强调团队、梯队协同,层阶式推进的美国自然、生态文学团队走出了一条快速发展道路。
学术研讨 首倡三维景观概念,专家详解自然文学及生态文明
10月31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主办的“2015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论坛”如期举行,作为国内美国自然文学研究发源地的首经贸外语系承办了“自然文学发展与生态文化培育”分论坛。
北京语言大学张华教授、南京大学方红教授、山东大学程相占教授、清华大学宋丽丽副教授应邀参加分论坛,美国自然文学研究资深学者、外语系程虹教授和石海毓副教授参加了研讨。
分论坛上,方红教授首先发言。她提出生态理想教育的核心在于“土地伦理”和“接触自然,发展感知”,因此在进行生态理想培育时应从两方面着手,在诉诸理论道德的同时发展自然书写和倡导自然中的休闲活动。方红讲述了大地伦理与伦理秩序发生的从“人与人”到“人与社会”直至“人与自然”的变迁,还结合凯伦波瑞德提出的“自在性切点”的概念分析利奥波德的自然书写,最后得出接触自然有益于发现生态话语实践的结论。
随后发言的山东大学的博士生导师程相占教授以“康德的本体观念与生态美学构建”为题,阐述了他的生生美学观点。他首先区分了传统的自然审美与生态审美的概念。认为前者欣赏的主体是事物的表象,后者则是事物的本体。前者在欣赏自然之时将自然人化,而后者将自然自然化,也就是康德本体理论中所蕴含的如其本然地欣赏自然。传统的审美是“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程相占则提出“美者自美,因人而显”。他认为在生态文明时代研究生态审美的美学,应该是一种以“生生”之宇宙力量作为本体论、以“生生之德”作为价值观的美学,也就是“生生美学”。他把自己的美学概括为16字:“美者自美,因人而显;生态审美,生生不息。”
清华大学副教授宋丽丽同样以利奥波德的思想为基础,作了题为“自然文学与新启蒙,像大山一样思考”的主题演讲。她解读了新启蒙运动对于当今现代文明社会的影响,介绍了自然文学的发展史,提出正面环境危机的问题。她通过叙述利奥波德与狼的故事,解读狼对于人类生命共同体的作用,指出新启蒙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互为整体关系的觉醒;人与自然万物之间多样性共生之美的觉醒;生命共同体与每一种存在物都有其价值与权力的启蒙;人类有机、健康、简单、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创造;现代文明发展速度与方向的调整;以及现代文化与地方、区域传统文化智慧互补。宋丽丽认为自然文学起到了新启蒙运动的作用,“我们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美比较文学》主编、北京语言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华教授发言题目为“帕特理克·墨菲的生态思想解读”。张华教授从ISLE杂志的创办者、生态批评的核心人物、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开拓者等方面,全面系统地梳理了美国学者帕特里克·墨菲的思想。特别指出特里·吉福德评价他为“对生态文学体裁进行分析的先驱”。墨菲在以生态女性视角进行文学批评时引入了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同时在文类和批评视角上的多样性使他的生态思想更加广博丰富。张教授认为他对于理论的独特思考还体现在提出“生态批评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运动’,也是一种行动的‘宣传’”的思考上,提出“让我们行动起来,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这样的运动!”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青年学者石海毓副教授以“自然文学在生态文化培育中的作用”为题发言。她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表明生态文化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引用自然文学家的比喻,明确了自然文学的定义。她形象地将自然文学比喻为“白杨树在湖中的倒影”,使人们看到之前看不到的东西。石海毓强调生态教养的重要性,认为生态文化教养应该从生态知识、生态文化、生态审美教养三方面开展。
最后进行主题发言的是程虹教授。程虹教授以她所写的论文和最新的研究成果“自然文学的三维景观:风景(landscape)、声景(soundscape)及心景(soulscape)”为题进行解读。自然文学因这三景形成了其独特之处,衍生着审美的情趣和美学的价值。风景的概念最初来源于早期荷兰绘画,声景的概念最先用于音乐领域,心景的概念是由“内景”(inscape)演化而来。近来,上述三景分别出现于自然文学之中。自然,是风景与声景的融合。约翰·巴勒斯提出“用画家之眼,诗人之耳”来捕捉自然的美,亨利·贝思顿的《遥远的房屋》中体现出西方音乐强调的调性及易变性。风景与声景的结合形成了一种自然的灵气和灵魂,影响到人格的形成。心景是自然在人的内心所产生的共鸣,是一种人们看到特定自然景物时心灵的感受。或者说,心景是风景与声景碰撞的有机融合,三景合一展现了动与静结合之美。她还列举出了许多在写作时参考和使用的文献,简述了此领域的作家、著作和主要观点。自然文学作家给读者奉献出如诗如画如歌的作品,他们自身也过着用大自然滋润心田、享受自然美的丰富生活。程虹教授认为“自然是神奇美妙的,有形态之美,有自己的语言,人可以与自然进行心灵的沟通。”这也正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和应有之义。
在论坛的最后环节,党总支书记刘文东从听到、听懂和想到三个层面做总结和点评。他评价这是一次文学的盛宴,可用“天马行空、悲天悯人”来品评论坛的精彩之处。他用“像谁一样思考”“别人怎么思考”概括了专家的发言,分别是“像利奥波德一样思考、像康德一样思考、像山一样思考、像墨菲一样思考、唤醒自己,用得失关系思考、运用立体思维,回归自然,简单思考”,他还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观、自然观不断变化,历史走到今天一切都在寻求回归,回归精神、回归内心、回归本源。他最后借用诺瓦利斯“哲学活动的本质是精神还乡”这句名言,形象地将自然文学研究称为“怀着乡愁的冲动寻找精神家园的活动”。
“How many a man has dated a new era in his life from the reading of a book.”(“有多少人从阅读一本书而翻开了人生新的一页” ),这是梭罗写在其生态经典《瓦尔登湖》中的一句话。在首经贸2011年10月举行的“生态与美国文学文库”专题讲座上,程虹教授曾以这句话为开场白,希望广大师生认识到书籍有着改变一个人人生轨迹的巨大力量,能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文库的内容和价值,使文库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在这次讲座的两个月前,“生态与美国文学”文库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图书馆正式设立。文库由美国布朗大学圣·阿蒙德教授向程虹教授赠送的英美文学及文学理论等经典著作组成,共计988册。为充分发挥赠书的作用,程虹教授将赠书全部转交学校图书馆。圣·阿蒙德教授所赠图书多为私人藏书,包括英美文学经典作品、生态批评文学理论前沿著作和文学理论的核心刊物等。这批独具特色的赠书,汇聚了相当齐全、最为经典的自然文学原著,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及国内其他高校与科研机构提供了研究美国自然文学及生态批评的重要资料。
圣·阿蒙德教授为文库命名,并以此向在传授及介译美国自然文学领域中作出开拓性贡献的程虹教授表示敬意。他在邮件中写道:“我确实认为,如果不是我们之间密切的学术友谊,这批赠书不会来到中国。我还知道,程虹教授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学者,还是一位热忱、严格而富有爱心的教师。因此,我认为,只有通过命名书库这样一个小小途径,对她在国际上提升生态意识所作的贡献表示我的敬意,方可释怀。”
文库中收藏了部分珍贵的早期自然文学的作品。从威廉·巴特姆的《旅行笔记》到美国文艺复兴时期主要作家的作品,如霍桑、梅尔维尔、爱默生和梭罗等。其中,威廉·巴特姆的《旅行笔记》奠定了作者作为美国自然文学奠基人之一的地位。文库中还有英国博物学家吉尔伯特·怀特的《塞尔伯恩的自然史》。塞尔伯恩已经与美国的瓦尔登湖一样,成为自然文学爱好者的朝圣之地。1842年版的《自然之书》则是文库中出版年代最早的藏书。
20世纪自然文学作家的作品是文库收藏的重点。随着20世纪70年代生态和环境意识的兴起,“生态批评”的形成,圣·阿蒙德教授在关注迪金森和惠特曼作品生态意义的同时,也在文库中纳入了世纪之交的自然文学作家巴勒斯和缪尔的作品共21本。文库还收藏了早期被称为“前生态主义者”的自然文学作家克鲁奇、蒂尔的作品,具有突破意义的自然文学作家如卡森、艾比、迪拉德、洛佩兹、威廉斯和巴斯等作家的作品。
文库中还有很多论述美国文学的学术文集以及最新的“生态批评”重要作品。如标志生态批评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学批评范畴正式出现的《生态批评读本》,被誉为“生态批评里程碑”的劳伦斯·布依尔的《环境的想象:梭罗、自然文学和美国文化的构成》等美国生态批评的经典作品。
阅读这些经典作品,你会感受到自然文学作家对人类生存环境所作的哲学高度的思考,在对现代文明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同时,自然文学还从科学、哲学、宗教和艺术等深层次发出对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的追问,思索现代人安身立命的问题。
在西方,自然文学早已成为主流文学流派之一,中国读者熟悉的《瓦尔登湖》《寂静的春天》等作品都属于这一流派。这些作品不但在文学界影响巨大,有的还促进了公共政策的改变。在我国,虽然目前自然文学仍是一个冷门领域,但相信有程虹教授这样矢志钻研的学者,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这样勇于担当生态教育责任的高校,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文学的研究和发展必将对相关学术领域和国民生态道德意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自2012年8月由三联书店出版以来,首经贸外语系程虹教授的译著——《美国自然文学经典译丛》持续热销,这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普通读者对自然文学这一冷僻领域的关注。
这套丛书包括程虹教授早年翻译的《醒来的森林》《遥远的房屋》《心灵的慰藉》和新译著《低吟的荒野》。4部译著以优美的文学语言揭示了大自然的美丽、神秘和气象万千,展现了人回归自然后所获得的心灵自由与内在宁静,反思了人与自然、人类精神与自然的关系这些古老但被现代人渐渐忘却的问题。这几本书都是美国文学史上大名鼎鼎的自然文学家的成名之作,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经典珍品。自然文学名著与一般的小说、回忆录等作品不同,对译者的英文理解和中文表达有很高要求。程虹教授的这套译丛语言流畅、清澈,如诗般纯美,堪称“信、达、雅”。译者准确把握、完美再现了每部作品的风格。许多读者都表示,阅读的过程既是一次心旷神怡的审美之旅,也是一次开阔视野的求知之旅。
其实早在2001年,程虹教授就曾出版过学术专著《寻归荒野》,这本书也是国内第一本关于美国自然文学研究的专著;而她后来在外研社出版的《美国自然文学三十讲》,则是一本关于美国自然文学的教材,对自然文学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并对其经典作家和代表性作品进行评述和相应的理论解释。
“……我依然愿意守候在我最初喜爱的自然文学这一小片文学的园地,如同一位美国自然文学作家著作的书名《扎根脚下》,并且深深地挖掘”——正像程虹教授在书中所写的这样,多年来她始终坚持在这一领域执著开拓,“为了心灵枝头栖着希望之鸟的人们”寂寞求真,系统地研究、翻译、梳理、介绍美国自然文学,她因此也被认为是国内研究自然文学的最重要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