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赴那场“冰雪之约”

14.02.2018  20:02

——探访2022年冬奥会气象服务筹备进展

北京时间2月9日晚7时,2018年冬奥会在韩国平昌于万人瞩目中精彩开幕。

身在北京的荆浩早早就守在电视前看直播。但他的关注点却不太寻常:“开幕式期间风力不大、温度也有利,现场观众体感应该不算冷。”原来,除了“冰雪体育迷”,他还有一个特殊身份——2022年北京冬奥会气象预报员。

不只是荆浩。在中国气象局为服务保障北京冬奥会专门成立的机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气象中心(简称冬奥气象中心),每个人都关注着平昌,将其作为四年后那场“冰雪之约”气象服务的一次“预习”。

平昌冬奥会之后,冬奥会的‘北京周期’将正式开启。”冬奥气象中心主任、北京市气象局局长姚学祥说。这意味着,作为冬奥筹备链条重要一环的气象筹备工作,也将快马加鞭、全速推进。

事实上,属于冬奥气象工作者的“北京周期”,早从三年前北京申奥成功之时,就已开始酝酿。近日,记者走近他们,探访迎接冬奥路上的气象故事。

缆车遇6级以上风便无法运行,赛场气温低于-20℃就要中止比赛,气象数据甚至影响着裁判对运动员成绩的研判……冬奥会对气象条件要求尤为苛刻,而要精准预报地处山区的赛场天气,更是难上加难。

也正因此,提高山地气象预报能力,成为气象筹备工作的重中之重。从2017年11月9日起,冬奥气象中心北京赛区气象预报服务核心团队入驻北京延庆赛区,开启天气预报冬训,荆浩也是其中之一。“团队成员将在四年后作为赛道预报员,全程参与赛事服务。”队长时少英说。

时间紧、任务重,冬训的每一天都极为充实:从反复熟悉地形到开展赛场天气观测,从制作赛区天气预报到结合实例探讨理论,从学习赛事规则到加强英语练习,点滴进步中,大家啃下山地气象预报这块“硬骨头”的愿望也愈加强烈。

要提升对赛区天气的认识,何不去山里追风、追雪,亲身体验其复杂性?”很快,这个看似“笨拙”又“疯狂”的想法被提出。要知道,北京延庆赛区所处的小海坨山地形极为陡峭,就算在风和日丽中攀爬也绝非易事,更何况要专门挑选“坏天气”时进山。

只要能增长本领,就不畏艰难。就这样,下雪天、大风降温天、雾霾天……三个月下来,时少英带领团队爬了13次山,把小海坨山的天气类型体验了个遍,有时还针对同一天气类型多次体验、对比验证。

虽然风大天寒,但能直观感受到从山底到山顶天气的垂直变化,亲眼看到风的绕流、云的变化,大家非常兴奋,一回到单位就立刻回顾山中体验、结合理论进行探讨,好像不知疲惫。”时少英在冬训日志中写道。

与冬训团队同样“不知疲惫”的,还有一群“织网者”——从北京延庆到河北崇礼,他们奔走在一个又一个山头,只为建立完善赛区气象观测系统。“气象观测工作最基础,却更直接关乎赛区建设的专业化程度、关乎预报员的预报底气。”多次参与建站的延庆区气象局副局长伍永学说。

上山建站的过程,比上山“追雪”更艰辛:不仅要克服冬季恶劣天气的挑战,还要解决山路崎岖、大型设备根本无法用车辆运输等难题。尽管如此,建站工作仍稳步推进,目前已完成延庆赛区15个、北京赛区4个、张家口赛区25个气象站的建设任务。

就在最近,2022年冬奥会气象观测系统设计专项规划通过专家论证。未来四年,冬奥赛区及周边地区将建设形成十余项观测种类、千余套观测设备的立体化观测站网,为冬奥气象预报和科学研究提供更有力支撑。

滑雪爱好者中最懂气象的,冬奥气象工作者中最会滑雪的”,刘燕辉的“两栖身份”时常为同事们称道。

早在担任冬奥气象中心执行副主任之前,刘燕辉就已是资深滑雪“发烧友”。这一天然优势,让他更易从运动员角度反推服务需求:比赛中要根据雪面温度更换不同的滑雪板、打不同的蜡,跳台滑雪时有点逆风刚刚好,日照角度影响着U形池运动员的视线……

重察细微、善问需求的品质体现在冬奥气象中心的每一项工作中。该中心自成立以来,迅速建立与冬奥组委各部门的日常工作联系与信息沟通机制:冬奥气象办公室设在体育部,与规划部对接赛区气象设施建设、与技术部对接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与运动会服务部对接了解医疗气象服务需求。以人为本、以需求为导向,这样的理念将伴随气象筹备工作的始终。

为世界奉献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奥会”,朝着这一愿景,冬奥气象服务面临着更高期待与要求。姚学祥告诉记者,根据冬奥组委要求,气象部门要提供同期世界最高水平的气象服务,服务标准达到“一项一策”,提供气象“百米级、分钟级”的精准微播报。

要求如此之高,底气由何而生?

举全国气象部门之力、集精兵强将之智,加上对历次重大活动气象保障经验的积累与传承,冬奥气象服务没有理由做不好。”他信心满满。

的确,中国气象局党组将冬奥气象保障服务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从成立冬奥气象中心、集结部门最优资源与人才,到组织开发预报系统及智慧服务系统,从组队前往冬奥会举办地韩国平昌、俄罗斯索契“取经”,到联合推进气象科技项目的集成应用……气象部门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汇聚成冬奥气象服务筹备工作的强大合力。

然而,为四年后的赛事服务作筹备,新技术、新手段会层出不穷,必然是一场与时代的赛跑。

相信经过未来四年汗水与心血的浇灌,气象服务定能以最完美的姿态,赴那场“冰雪之约”。 (来源:中国气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