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科学院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马雷克·赫鲁贝克做客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外学者讲坛”

10.12.2015  22:23

12月8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外学者讲坛”系列活动在人文楼八层会议室举行。捷克科学院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布拉格批判理论学术年会主要组织者、著名批判理论家马雷克·赫鲁贝克(Marek Hrubec)做了一场以“新社会批判理论——西方社会和政治理论的另一种选择”为题的学术讲座。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崎教授主持讲座,黄继锋教授点评,赵玉兰副教授担任翻译。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侯衍社、国际交流办公室主任张晓萌博士,哲学院欧阳谦教授等各院系40余位师生参加讲座。

赫鲁贝克教授首先指出社会批判理论是沿循马克思的思想而来,并对西方主流的社会理论特别是自由民主理论,以及现实社会中的剥削、歧视等现象展开批判。在比较分析迈克尔·沃尔泽与阿克塞尔·霍耐特等人批判理论的基础上,赫鲁贝克教授提出了批判理论的三个基本要素:批判,阐释与规范性。这三个基本概念在批判理论创始人(即法兰克福学派)最初的纲领性文件中已然出现,并构成了批判理论的前提,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却没有得到充分讨论,而只有对这三者之间相互的构成性关系予以清晰阐述,才能使得构想一种新的社会批判理论成为可能。随后,赫鲁贝克教授进一步详细分析了批判理论的三种基本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拒绝(否定),即社会行动者对存在问题的社会现实的批判,第二种方法是接受(肯定),即对存在于这些被批判的现实要素背后之积极片段的阐释,第三种方法是建构(创造),即将现实中的积极片段发展为一套可欲的标准和一种规范性的社会安排。这三者之间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表征着人类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同时,赫鲁贝克教授强调,上述社会批判理论三要素之间相互交叉、相互结合,由此构成了六种不同且各有侧重的批判理论路径,借此我们不仅可以清晰定位当前批判理论学界的繁杂景观,例如在主张批判的基本前提之下,南茜·弗雷泽的立场是批判性阐释和规范性阐释,霍耐特则是批判的规范性和阐释的规范性,而且还可以准确把握任何一种社会理论的侧重与得失,例如福柯主张批判性阐释和阐释性批判  ,却忽视了规范性这一维度,而罗尔斯等美国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家则仅仅局限于规范性一极而丧失了批判的维度。最后,赫鲁贝克教授总结说,任何真正的社会批判都必须建立在内在批判的基础上,而所有的内在批判都必须整合如下三个方面,即对非正义的拒绝,对现实中积极因素的建构,以及对正义的规范性要求。

黄继锋教授结合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产生背景、内在逻辑与发展阶段对赫鲁贝克教授的讲座进行了点评。在随后的提问互动环节,赫鲁贝克教授就内在批判与外在批判的区分、马克思批判理论中三要素的关系、黑格尔社会理论的定位等问题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并简要介绍了布拉格批判理论学术年会的相关情况。

海外学者讲坛系列”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推进学院国际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品牌,本次讲坛进一步增进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同海外学者的联系与交流,激发了青年学生的学术热情,扩大了这一品牌的学术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