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建设美丽生态 分享“绿色红利”
19.06.2017 01:53
本文来源: 林业网
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2%,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超过96%,主要河流14个出境监测断面水质达到可饮用标准,贵州省林业、环保等部门提供的这组数据,为游客的感受作了注释。
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贵州正积极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以更加务实的行动和举措植绿增绿护绿,让更多的“绿色红利”惠及于民。
为大自然“增绿” 给大生态“留白”
“我们林场共有185000棵杉树,5200棵梧桐树,8200棵杜仲树。”望着自己带领乡亲们种下的树苗已变成林,如数家珍的刘安国老人备感欣喜。
刘安国的老家在乌蒙山区的贵州大方县对江镇大山村。曾经,由于山上没有树,每遇山洪暴发,山下的良田就被损毁。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让当时已是当地干部的刘安国感到痛心,他决心发动村民植树造林。
年复一年,村民种树近20万株,昔日光秃秃的山头披了“绿装”,带动周边10多个村寨跟着造林。如今,对江镇已是绿意盎然。“造林就是保家,保家才能发展。”今年86岁的刘安国乐说。
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像刘安国一样的贵州人坚持不懈地“植绿造绿”,才有了今天黔中大地绿染山川。
作为长江、珠江“两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贵州较早提出了“生态立省”的发展理念,2015年又启动“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每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省、市、县、乡、村五级干部20余万人上山植树,带动全民“植绿添绿”。
贵州省林业厅副厅长孟广芹介绍说,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为大自然“增绿”,给大生态“留白”。近年来,贵州通过实施荒山造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一系列重大工程,生态功能不断完善。进入21世纪以来,全省森林覆盖率年均增长一个百分点以上,到2016年底已达到52%。目前,全省拥有森林和野生动物及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105个,国家湿地公园45个,“两江”上游生态屏障基本建成。
司法力量“保驾” 机制创新“护航”
绿色,已成为多彩贵州最亮丽的“底色”。为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贵州较早成立了环境保护法庭——清镇市人民法院生态保护法庭,专门受理生态环境保护案件。
截至今年5月,该法庭已受理各类环保案件1200多件,在开展环境公益诉讼、探索跨区域集中管辖、推行环保案件“三诉合一”等方面,创下多个全国第一。清镇市生态保护法庭庭长罗光黔说,“生态环保需要法律保驾护航。”
目前,贵州已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成立公、检、法、司配套的生态环境保护司法专门机构,市、县两级也陆续成立了相关部门。
司法力量的介入,使生态环保步入法治轨道,“对违法行为人形成强大的震慑力,同时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切实履行环保监管职责。”贵州省高院环保审判庭庭长罗朝国说。
体制机制的创新,使“绿色发展”有了基本遵循。2014年《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颁布实施,其中规定,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GDP考核,转而增加循环经济产业、清洁型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等新指标。
2016年8月,贵州被列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后,生态保护责任清单、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河长制等多项制度、实施意见和方案相继出台,使贵州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今年2月,贵州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确定5.6万平方公里的生态保护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1.92%。红线铁规,守土有责,环境资源将得到永续利用。
绿水青山带来源源不断的“金山银山”
连日来的几场降雨,使贵州山区变得更加清爽迷人。记者在黔北山区的湄潭、凤冈和武陵山区的石阡、印江等茶叶种植大县看到,满眼翠绿的茶园随山势连绵起伏,一眼望不到边,每个县几十万亩的茶园已成为农民脱贫增收的重要支撑。
贵州省农委常务副主任胡继承介绍说,近年来,贵州以好生态生产的优质“干净茶”供不应求,目前全省茶叶种植面积已达700万亩,66个种茶县直接带动200万农民增收。
以“绿色、有机、无公害”为目标,贵州山地生态农业正释放出巨大潜力,目前已初步形成生态畜牧、茶叶、蔬菜、马铃薯、精品水果、中药材等主导产业,其中辣椒、薏仁米、火龙果等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前列,冷水鱼养殖量占到全国10%以上。大山里的优质农产品借助电商正“风行天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位于长江上游赤水河畔的赤水市利用超过80%的森林覆盖率形成的生态系统,2016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万元,其中30%以上来自生态产业。
依托好山好水好空气,贵州省旅游业持续呈现“井喷式”增长。2016年全省接待游客量5.3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5028亿元,近5年年均分别增长25.6%和28.6%。(记者 何天文 杨洪涛 汪军)
本文来源: 林业网
19.06.2017 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