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圈”里的“脱贫经”
24.08.2016 07:36
本文来源: 林业网
和王林秋一样,在黔桂交界地带广西天峨县的深山沟里,年收入超10万元的果农并不鲜见。近年来,天峨县通过打造特色水果产业,带动一大批困难群众脱贫,在“十二五”期间摘了“贫困帽”,如今全县17万人中,贫困人口只剩下2.5万人。
毗邻天峨的贵州罗甸、平塘和独山,广西乐业、凤山和东兰等县,都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构成一个典型“贫困圈”。天峨有何独到的“脱贫经”?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山上的反而比山下的更容易脱贫”
多年前,王秋林一家靠采草药谋生,他在天峨县八腊乡八腊村的山坡上,挖何首乌、金银花,换肥料种玉米。日子过得紧巴巴。即便在2011年,天峨县贫困人口仍占全县总人口30%。
可如今,王秋林家完全是不一样的光景。他在山坡上种的40亩油桃树和李树,尽管只有一半果树进入丰产期,但今年收入有望达17万元。“再过两年,收入能有这个数。”王秋林伸出三个手指头。
在临近的向阳镇向阳村,六旬老人蒙祖思也种了20多亩果树,油桃成熟时,漫山遍野的油桃红嫩欲滴。“今年估计有10万元收入,明年全挂果,收入准超20万元!”蒙祖思笑着说。
果农们告诉记者,这里水果不愁销路,四川、重庆和广东等地果贩开货车来抢购。“一般油桃市场批发价每斤2元,天峨油桃每斤3.5元。”王林秋说,“如今,八腊村647户农户只剩下96户贫困户,现在山上的村民比山下的更容易脱贫。”
天峨县扶贫办副主任卢杰说,种水果的天峨农民估计有3万人,水果产业已占天峨县GDP的12%左右。目前全县17万人中只剩下2.5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降到16%左右。
超前市场意识让特色农业形成良性循环
近年来,农业产业频繁陷入“怪圈”:规模太小难有效益;规模太大导致供给过剩反易伤农。天峨这一偏远山区县,如何依靠特色农业成功走出一条脱贫路?
“关键是在农业供给侧上做文章。”天峨县水果局长韦发才说,10年前,天峨县就决定只发展“特早熟、特晚熟、特优质”的“三特”水果:特早熟水果,比其他地方早熟15天以上;特晚熟水果,比市场晚约15天;特优质,瞄准高端市场,完全避开市场高峰。
天峨油桃、龙滩珍珠李等水果特色水果品牌声名鹊起,附加值大增,果农积极性大涨,面积不断扩大,又现规模效应,形成良性循环。
“最难能可贵的是,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个水果产业坚持十多年。”天峨县委书记陆祥红告诉记者,从2006年开始,天峨历经4任县委书记,但换领导不换扶贫思路,特色水果产业不断壮大,如今种植面积达15万亩。
果农蒙祖思认为,水果如此抢手,还与天峨县的青山绿水有关。果贩们一提起天峨,大多都伸出大拇指。“天峨一直将生态功能摆在首位,森林覆盖率达84%,连县城都有原始森林存在。”陆祥红说。
电子商务在偏远山区“大放光彩”
记者见到果农王林秋时,他正用手机给水果拍照。王林秋说,他每隔一段时间都将水果长势的照片,通过微信发给果贩。果贩在水果成熟前15天,已付5000元定金。
越来越多果农开始上网卖水果。8月初,天峨知名水果“龙滩珍珠李”上市伊始,网上卖果信息几乎刷遍朋友圈。“每天要往柳州、上海、山东等地发珍珠李150件左右,一件可赚20元至30元。”28岁“微商”李佳玲高兴地说。
今年初天峨电子商务协会会长韦名胜还估计,电商平台销量不会很大,可没想到,今年天峨县电子商务大放异彩,以龙滩珍珠李这一品种为例,全县约有一半的产量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售出。
“除12家电商企业外,还有更多人通过朋友圈和分销等形式"卖果",且辐射面极广,销到北京、上海、广州、江苏和浙江等20多个省区市。”韦名胜说,在金桂元电子商务服务有限公司,每天发往各地的龙滩珍珠李最少都有800件,最高达3000件。
电子商务在偏远山区的蓬勃发展,给了天峨果农更多信心。“在网上卖水果,既放大了山区的生态优势,又缩小了交通不便的劣势。”一名果农告诉记者,电子商务的发展,让果农与消费者直接对接,打掉了中间环节,让果农和消费者都能受益。(新华社记者 夏军)
本文来源: 林业网
24.08.2016 0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