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报》专版:把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推向“质量时代”        ——北京市以首届中国质量大会精神推动质量首善之区建设

29.09.2014  13:13

      9月15日,备受瞩目的首届中国质量(北京)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议明确提出,质量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反映,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关键,关乎亿万群众的福祉。中国经济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必须推动各方把促进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经济质量效益上来,把注意力放在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上来,牢固确立质量即是生命、质量决定发展效益和价值的理念,把经济社会发展推向质量时代。

        北京市质监局以贯彻落实首届中国质量(北京)大会精神和2014年全国质量月通知要求为契机,准确把握质监部门定位和首都特点、时代特征,以强化质量管理、推动科技创新为支撑,不断完善政府领导、部门协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大质量工作格局,大力推进质量安全监督体系建设,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发展。

        深化质监改革,推动“三个转变”,构建大质量格局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质量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特别指出要推动“三个转变”——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北京市质监局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质检总局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深入分析面临的形势,着力深化改革质监工作,推动“三个转变”,建立大质量工作格局,积极履职尽责。在策略上,集中精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认真贯彻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

        以贯彻《质量发展纲要》为契机,建立和完善北京市政府质量安全监督的责任体系。一是围绕明确和落实政府负责全面领导的总体要求,通过优化市政府质量安全绩效考核指标,促进地方政府开展综合治理和打击生产环节中的违法行为,推动地区性政府检测机构的资源整合,加大对基层质量监督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二是针对社会热点开展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预警通报,促进政府行业部门发挥监管作用,实现对电梯、油品等特殊商品的产品质量全过程监察。

        二是积极落实《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实施意见》。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考察北京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以北京市发展战略需求为导向,以首都优势计量检测资源为依托,以“完善量传溯源体系,提升产业计量服务能力,提高计量科技创新水平,完善计量监管和诚信体系”为工作主线,确定了计量“经济社会、科学技术、法制监管”领域的重点工作。《实施意见》印发后,北京市质监局将组织起草北京市“十三五”计量专项发展规划,把《实施意见》的工作任务纳入到计量专项发展规划,进一步量化工作任务和完善配套政策,分解到各有关部门,评价推进重点工作任务的落实。

        三是大力实施《首都标准化战略》。

        强化北京市首都标准化委员会的机制作用,增强质监部门在政府制定规划、政策等决策管理中的话语权,努力发挥好标准化建设在创新发展、城市(社会)管理、许可制度改革中的促进保障作用。

        首先,加强与中央部委沟通协作,积极争取重大项目建设中标准创制政策,密切与周边省市标准化交流合作,协同好、发挥好标准在安全、健康、环境等市场准入制度中的调控作用;其次,积极推进地方法规制定计划,组织修订《北京市地方标准管理办法》,促进完善标准、计量检测、合格评定等贸易制度,提高地方标准管理的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水平;再次,以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中关村)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中关村知识产权、标准聚集区建设,加强首都标准网建设,进一步提高标准化公共服务水平;最后,与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组织共同开展首都标准化战略专题培训班,加强领导干部、业务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的标准化队伍建设。

        四是积极推动检测技术资源整合。

        正确处理与市场的关系,抢抓机遇,研究制定检验检测技术发展规划,全面提升北京市检测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包括借助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之机,加强与北京市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的配合,整合政府性和享受事业政策的国有企业中各类检测技术机构,迅速壮大质监系统的技术检测规划;以中关村国家技术创新示范区为契机,充分发挥首都技术智力资源高度聚集的优势和中关村优惠政策的作用,加快中关村产品质量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导标准、检测、检验认证等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深化事业机构分类改革工作,着力加强质监系统技术检测机构能力建设,培育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创新工作思路,提升管理水平,推动首善之区建设

        首届中国质量(北京)大会提出,“”并不是放手不管,而是应当“放管”结合,北京市一直以建设质量首善之区为目标,在质量监管方面,积极发挥首都的特色优势,创新方法、借助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主要工作体现在:

        一是开展质量管理课题研究,提升管理水平。

        为创新宏观质量管理方法,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北京市质监局依托科研机构,大力推进质量管理重点课题研究工作。一是委托研究机构开展北京市服务业质量状况和质量提升方法研究,通过梳理、分析北京市服务业质量管理发展现状与问题,建立重点行业服务质量测评体系模型,提出北京市服务业质量管理升级总体思路和对策建议。二是与北京市标研院沟通,开展利用物联网技术提高监管效率课题研究工作,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与组织机构代码,促进质监业务有机结合,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以提升行政效能。

        二是设立市政府质量管理奖,推动品牌建设。

        为培育质量文化,弘扬质量精神,营造企业创造品牌的良好环境,今年5月30日经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和市政府正式批准,同意设立北京市政府质量管理奖,每两年评选表彰一次,每期获奖企业和提名奖名额各不超过5个。作为质量管理奖具体承办部门,北京市质监局起草了《质量管理奖管理办法》和《评审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面向全市35个委办局意见广泛征求意见,组织质量方面专家进行研讨论证。同时组织开展了质量管理奖专题培训会、筹建评审专家库、征集质量管理奖标识等工作,并通过首都之窗、手机报、中国质量报等媒体广泛宣传,提高质量管理奖的影响力。北京市质监局将以质量管理奖评选作为全市品牌建设的重要抓手,全面推广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大力推进北京市品牌建设,打造一批以市政府质量管理奖为载体的“城市名片”,努力形成一批行业骨干企业,树立质量标杆,将质量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广泛推广,带动提升全市质量整体水平。

        三是强化质量管理,扎实推进考核工作。

        2013年5月30日国务院印发《质量工作考核办法》,对各省市质量工作进行考核,每年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为一个考核年度。今年1月29日,质检总局牵头全国质量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发布了《2013-2014年度省级政府质量工作考核评分细则》,进一步明确了考核要点及评分标准。

        北京市委、市政府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建设质量首善之区为战略目标,通过强化政策保障、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完善质量工作责任制、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强化引导激励机制、建设检测技术服务体系等各项措施,不断提升质量管理水平,推动首善之区建设。北京市政府要求北京市质监局牵头落实质量考核相关工作,北京市质监局对《细则》涉及的考评指标进行了详细的任务分解,先后两轮征求了20多个相关委办局意见,并由市政府专门组织召开协调会部署考核迎检相关工作。北京市质监局共收集相关考核材料457份,并代市政府起草了《北京市质量工作考核情况自评报告》。按照考核要求,整理出18册证明材料,经市政府审定后报送全国质量工作部际联席会议。8月,全国质量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有关成员单位组建的考核组,对北京市开展了实地核查,北京市质监局全力做好了实地核查的各项工作。目前,实地核查工作已顺利完成。

        另外,为引导区县政府进一步加强质量工作,北京市质监局积极推动将质量工作纳入市政府绩效考评体系。今年5月,北京市政府绩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引导区县差异化发展考评体系》,明确将质量安全综合指数(权重2分)作为考评指标(总分50分),对区县政府进行考评,并提出将考评结果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干部选拔任用、财政预算安排等工作衔接的有效途径,统筹用好考评结果,合力推动绩效考评工作持续发展。下一步,北京市质监局将按照7月市绩效办发布的《质量安全考评细则》,推动区县政府加大质量工作统筹力度,并根据市政府绩效办安排认真组织实施考评。

        四是加强质量法治建设,提升依法行政能力。

        制定《地方标准管理办法》政府规章,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的制定与管理,全面实施首都标准化发展战略,依法强化安全、环境等公共领域的强制标准建设,建立健全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标准化体系。共同推动建立京津冀地区地方标准通报机制,强化事中、事后的标准验证监督,提高质量违法和失信成本,完善企业质量信用制度,引导好、发挥好企业主体作用,加强行政调解和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公平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五是实施首都创新驱动战略,为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北京市将创新作为推动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充分发挥中关村一区多园的创新引擎作用。加快筹建首个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着力构建以专利、标准、商标、品牌为核心的技术创新能力体系,中关村示范区创新能力明显提升,质量竞争力显著增强。2013年企事业单位创制标准221项,其中国际标准23项、国家标准97项,引领了我国技术标准的创新发展;企业申请专利首次达到37780件,同比增长34.2%;中关村示范区企业收入突破3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0%以上;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新一代移动通信、卫星应用等6大优势产业和集成电路、新材料等4大潜力产业占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60%以上,现代服务业占2/3以上。 

        贯彻落实质量大会精神,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推进质量共治

        首届中国质量(北京)大会提出,进一步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调动行业组织、新闻媒体、广大消费者的积极性,形成社会崇尚质量、人人监督质量的浓厚氛围。

        北京市质监局将深入贯彻落实首届中国质量(北京)大会精神和2014年全国“质量月”活动通知要求,积极凝聚全社会各方力量,通过制定印发《北京市贯彻质量发展纲要实施意见2014年行动计划》、推进质量安全监督体系建设等措施,积极推进社会质量“共治”。

        一是制定印发《北京市贯彻质量发展纲要实施意见2014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多部门共同提升质量。

        根据《北京市贯彻质量发展纲要实施意见》和今年5月国办印发的《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4年行动计划》,北京市质监局代市政府起草了2014年《行动计划》。形成初稿后,广泛征求了市委组织部、市发展委等42个部门和16个区县政府的意见。文件于6月30日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原则通过,7月16日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行动计划》以建设质量首善之区为主线,以落实国家行动计划和解决质量突出问题为重点,从19个方面对北京市2014年质量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突出了严守质量安全底线、发挥质量在市场配置资源中的作用和将标准化作为社会治理现代施政手段等内容,推进质量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下一步计划依托首标委推动《行动计划》贯彻落实,并做好有关情况的汇总分析评价。

        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升区域质量水平。

        在“2014年质量月启动仪式”上,北京市质监局、天津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河北省质监局三地质监部门,正式签署“京津冀质量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明确制定了合作宗旨、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工作机制。合作框架协议围绕京津冀区域总体质量达到全国领先水平的总体要求,提出了加快地方标准协同,充分发挥标准、计量、检验检测认证在现代市场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立区域质量监管目录,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提高质量监管效能,有效防范系统性、区域性、行业性质量风险;共同打造区域科技条件平台和标准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推进技术检测资源向社会开放共享,发展面向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的分析、测试、计量、检验等阶段性目标和工作任务。

        三是大力推进质量安全监督体系建设,凝聚社会各界力量推进质量“共治”。

        首先,建立和完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体系。以宣传贯彻落实《特种设备安全法》、《国务院质量考核办法》为抓手,在北京市首都综合治理委员会、安全生产委员会、食品安全委员会的领导下,进一步完善特种设备、重要工业产品质量的绩效考核办法,将重要量化指标纳入到市政府绩效管理体系中,促进建立健全市、区(县)、街(乡)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质量安全责任体系,继续推进行业主管部门“一岗双责”的质量安全制度建设,积极将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向社区延伸;其次,大力推动联合执法、行政与司法衔接、企业信用信息公开等行政部门协作机制建设力度,统一检验标准、判定规则和处理程序,形成对消费品质量监督的行政部门工作合力;再次,建立健全区(县)政府质量工作领导机制,结合各地区实际出台区域质量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积极争创质量奖和创建品牌示范区,引导企业开展技术标准创制和自愿性认证,提高区域质量安全风险控制水平。

        质量没有国界,质量提升永无止境,质量工作任重道远。首都质监部门将会继续贯彻落实首届中国质量(北京)大会精神,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发挥好政府监管的有效作用,发挥好社会共治的积极作用,努力构建“放、管、治”三位一体的质量提升格局,积极推动“三个转变”,把首都的经济社会发展推向“质量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