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2015年行政执法工作情况通报

23.03.2016  18:27

  2015年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在国家质检总局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总局、市委市政府的总体工作部署,着力推进特种设备监管、大气污染治理、质检利剑、民生计量等方面的行政执法工作。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戒力度,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全年共开展执法活动19460起,查处案件621起,处罚金额677.49万元。与2014年相比,查处案件、处罚金额有所增加。有力的维护了人民群众利益、规范了首都经济秩序、提升了质量安全水平。

  一、加强特种设备管理,保障人民群众安全

  按照分级分类监管、重点监督检查制度,对特种设备生产(含设计、制造、安装、改造、修理,下同)、经营(含销售、出租、进口)和使用单位(含气瓶、移动式压力容器充装单位)实施的安全监督检查。全市共检查单位5094家次,出动检查人员10907人次,下发安全监察指令书643份;对取得许可的210家特种设备生产单位进行监督抽查;对174家移动式压力容器、气瓶充装单位进行100%全覆盖的监督抽查;对全市范围内发生风险概率高、易发生事故或事故影响较大的老旧居民住宅及公共交通、商业、医院、学校等公共场所的3956台电梯进行安全评估。

  全年共查处案件 51起,处罚金额174.05万元,有效保障了全市特种设备安全,确保全年未发生特种设备安全事故。

  特种设备案件违法行为种类如图所示:

  二、加强燃煤、油品质量管控,保护生态环境

  (一) 严格煤炭执法监管,做好大气污染防治。

  按照《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重点任务分解》中2015年工作要求和措施,各区局结合本区域内煤炭生产、销售、使用单位实际情况,加强对煤炭加工、销售企业、使用单位监督检查。2015年共对全市1800余家煤炭生产、销售和使用单位开展监督抽查3037批次,不合格检出率4.38%,不合格检出率连年持续下降,今年为四年来最低,具体情况如图所示:

  (二)积极开展车用发动机和车用燃油质量监督检查工作

  从资质及管理体系、零部件和材料质量控制、生产过程控制、成品质量控制等十一个方面对北京市13家大中型客车、货车挂车、专用货车、专用作业车生产企业进行抽查。针对车用发动机,市局组织抽查了两家车用柴油发动机企业生产的两种中重型汽车用柴油发动机,经检测,全部合格。

  2015年我局加大了本市唯一一家车用汽柴油生产企业——中石化北京燕山石油化工公司的监管力度,由原来每季度抽查一次增加到每月抽查一次,增加了检查和抽查频次。今年抽取的25批次的汽油产品和16批次的柴油产品均合格。北京市生产的汽柴油产品质量合格率多年保持在100%,产品质量稳定。

  三、做好“双打”、“质检利剑”等专项执法活动,维护首都市场经济秩序

  (一)做好“双打”工作,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和侵犯知识产权违法行为。以市“双打”办制定的重点工作任务及《2015年执法工作要点》为主线,在农资、建材、汽车及零部件、消费品和强制性认证产品等领域开展稽查执法工作,全年出动执法人员8746人次,检查企业3595家,立案处罚183件,查获违法货值金额148.46万元,公开“双打”案件信息173件, 与2014年比,稽查执法力度有所增加,严厉打击了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违法行为, “双打”工作取得了成效,对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深入开展农村和城乡结合部专项整治。重点围绕与农村居民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紧密相关的小家电、日用化工、五金电料等消费品,加强生产企业质量监督检查和抽查工作。各区局、分局针对产品集中制造地区、商品集散地、商品批发市场以及周边地区、侵权假冒违法行为高发地,突出“两节”、“两会”以及春耕、夏收等重要农时和节庆时段,集中开展了执法检查。此次专项整治行动,全系统出动执法人员576人次,检查企业227家次,对违法企业已依法进行了处理,震慑了不法商家,切实保护了农民利益。

  (三) 将农资产品作为工作重点。结合国家质检总局“质检利剑”活动安排,根据本市工作实际,一是加强农业生产资料生产源头质量监管。二是加强对重点农村消费品的执法检查。三是加强强制性认证(3C)产品监督检查。同时我局将农资作为2015年产品质量监督抽查计划的重要内容,安排了农业机械、农用薄膜、农药和肥料共四类农资产品的监督抽查工作。共出动执法人员1014人次,开展农资打假下乡活动34起,接受群众咨询91人次,发放宣传材料4003余份,查处违法案件6起,并向社会公众公开了全部处罚信息。

  (四)加强我市生产领域日用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促进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我局在开展“质检利剑”消费品专项打假行动中,以纸巾纸、洗衣液、香(肥)皂等百姓日常生活用品为重点产品,在近年来监督抽查、质量风险排查整治活动基础上,重点查处假冒伪劣、无证生产销售、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等质量违法行为。引导企业运用防伪、二维码等技术,加快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建立日用消费品生产企业产品和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共出动执法人员216人次,检查企业62家。

  四、抓好民生计量,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为全面提升质监系统计量执法效能,突出抓好“重点器具、重点领域、重要时间”三个重点计量执法,针对农贸市场电子称作弊等监管难题,制定并实施《农贸市场公平秤设置与管理规范》地方标准,组织对全市229家大型农贸市场进行宣贯,规范公平秤的配置和管理;完成公用事业、出租车等领域计量诚信建设。全年共开展执法活动4011起,查处案件162起,处罚金额11.65万元,其中现场处罚83起,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计量案件违法行为如图所示:

  五、加强检验机构监管,确保检验结果公正、客观、准确

  根据国家认监委《关于开展2015年度实验室资质认定专项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开展2015年实验室资质认定专项监督检查工作。619家实验室提交了自查报告,4家主动申请注销,14家到期没有提出延续申请,1家被撤销资质。在企业自查的基础上,各区县质监局对本行政区域内获证实验室进行抽查(其中食品检验领域的检查做到了全覆盖),重点抽查涉及食品和食品包装材料、水质、建筑装修材料、日用消费品等领域,共检查全市218家获证实验室。市局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食品、建材、环境检测等关系民生的40余家实验室开展了专项监督检查。通过检查,进一步提升实验室向社会出具公正、客观、准确数据和结果的法制意识、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

  2016年,按照质检总局和市政府部署的各项任务和要求,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穿于质量工作之中,坚持改革创新和法治理念,坚持“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方针。巩固大质量工作格局,创新监管方式,服务首都发展,加快建设质量强国首善之区,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