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围炉”暨“大金融思想沙龙”举办

26.12.2017  00:39

12月23日,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联合主办的“货币围炉”(第1期)暨“大金融思想沙龙”(第87期)在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举办。

93岁高龄的黄达教授出席并做了题为“基础——必须强调再强调”的主旨演讲。中央财经大学原校长王广谦,国家外汇管理局原副局长魏本华,中国国际期货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王永利,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货币政策司副司长李斌,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陈卫东,华融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宏观经济教研室主任陈启清,以及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庄毓敏,副院长赵锡军、谭松涛,教授王国刚、任淮秀、陈忠阳、戴稳胜、马勇,IMI副所长宋科、研究员张文春、王剑、袁江、赵雪情、熊园、姜楠等百余位嘉宾与会并参与讨论。

沙龙由IMI所长、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张杰主持。他首先阐明了“货币围炉”的创设缘起:清代王永彬著有儒家通俗作品《围炉夜话》,对古今人文诸事品评议论,寓意深刻;流传至今,影响深远。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借用其名,创设“货币围炉”。拟邀学商政界对货币问题有独到见解者,围炉畅叙,不拘一格;以期拨开云雾、正本清源,消解各界有关货币之疑惑。

黄达在演讲中贯穿古今中外,以高度敏锐的洞察力概括出在金融学科建设中需要强调的两点基础。

一是货币理论、金融理论的基础,应该将其摆在中心地位。他指出,一般的货币理论、金融理论是历史上久远传承下来的东西,有些最基本的东西一直没有变。中国的货币金融理论从先秦以来延续数千年,数不胜数。西欧自威廉配第、亚当斯密以来,近代古典经济学得到大发展,但其与之前有一个断层,需梳理历史上出现的货币金融思想。东西方都非常重视金融、货币,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利器,需摆正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的关系,金融调好了,经济问题都能解决。这一道理虽然简单,但准确把握起来极难。他提出,货币是所有市场经济活动的一个最基本尺度,但这个尺度只能保持相对稳定而不可能绝对稳定。现代货币制度是和最古老的货币理论相联系的,都是寻求成本最低的制度安排,是世界与国内各种经济势力反复折中形成的结果,是经济中相互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的体现,可用会计丁字账户表达。他表示,大学教育里一定要保留基本理论,必须对基本理论强调再强调,并提出开设“中外金融思想史”课程的具体建议。

二是基础的基础,需将中华文化传统的精华渗透到货币金融理论中。他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显然和西方有所不同,照搬照抄苏联、欧美的经验是行不通的。“”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比较重要的地位,和平、和睦、和谐、平和、容忍、宽容都讲的是“”。他认为,古代四大文明真正传下来的只有中国一家,因此我们应当有文化自信。虽然近代我们遭受了屈辱,自信一度变为自卑,但改革开放近40年的非凡成就为中华民族重拾自信奠定了基础。 同时我们也不能头脑发热,不能骄傲自大,而要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他说,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经济金融思想,例如管子的《轻重篇》就花样繁多,应该争取将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与货币金融理论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神韵的货币银行学。在演讲的最后,他建议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未来要吸收更多研究中华文化传统的人才,做好货币金融基础理论的长期研究,进一步推动货币金融学科的建设。

精彩的演讲后是互动讨论环节。张杰表示,黄达教授93岁高龄仍坚持演讲一个半小时,并提前做了7页论文的准备,这种严谨负责的学者精神非常令人感动。他说,黄达教授穿越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时空,举重若轻地梳理了有关货币的历史逻辑,特别强调了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性,为当前金融学科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王广谦认为黄达教授的演讲博大精深、语重心长,他非常认同黄达教授“很多基础理论看似简单,把握起来并不容易”的观点,希望重视货币金融基本理论的精神可以在几代学生中一脉相承。

王国刚认为黄达教授的演讲令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他表示研究中国的货币思想史非常有必要,金融起源于货币,货币起源于实体经济,在数字货币颠覆传统金融的今天,深扎基本原理才是看清事物本质的根本方法。

王永利结合黄达教授演讲内容,在数字货币的话题上进行了延伸。他认为比特币很大程度上在模仿黄金的逻辑,只有兑换成法定货币以后才能体现它的价值。他指出,在如今比特币概念火热的时代,我们一定要弄清楚货币的本质是什么,央行主导的数字货币一定不是比特币的数字货币,而一定是现在法定货币体系的数字化,是法定货币的延伸或补充。

魏本华细数了他与黄达教授的三段相处经历,并向黄达教授致谢和表达敬意。他表示将会把黄达教授设置中国金融思想史课程的建议转达给金融教育基金会并尽力给予支持,希望早日在人大看到这门课程的建立。

孙国峰认为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背后,货币作用是最为关键的,当前中国货币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去思考。他还回忆起年轻时认真学习黄达教授的思想,并运用到实际工作研究中去的经历,表示黄达教授的思想是其进一步研究的动力。

李斌认为只有想清楚货币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后才能做好货币政策的调控和相关研究工作,而身边仍有许多人对货币创造问题的理解似是而非,强调货币基础来思考问题有助于真正掌握货币银行学。

最后,庄毓敏对本次“货币围炉”作了总结发言。她认为当下中国开设金融课程的学校很多,但大多忽视了基础理论的研究。金融学科最重要的内涵就是货币和货币制度,没有基于此的研究,金融学科的发展就是无本之木。只有重视了货币和货币制度的理论研究,才能建设发展好金融学科、真正对国家政策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她总结黄达教授的讲话有两个维度和两个任务:维度上,一是货币和金融,二是历史和文化;任务上,一是开设一门“中外金融思想史”,二是引进人才争取创造出融合中华文明精髓的货币金融理论。她表示一定会努力推进目标的实现。

黄达,中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新中国金融学科主要奠基人。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及应用经济学科评议组召集人。首届“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获得者(2011年),首届“中国金融研究杰出贡献荣誉奖”获得者(2012年)。现为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校务委员会名誉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顾问,中国金融学会名誉会长。其科学研究与教学成果集中体现于分别于1988年、2007年与2010年出版的《黄达选集》、《黄达自选集》、《黄达经济文选》,1999年、2005年、2010年与2014先后出版的《黄达文集》(上、下卷)、《黄达文集(续)》、《黄达文集(再续)》(上、下卷)、《黄达文集(三续)》(上、下卷)以及2005年出版的《黄达书集》(6卷本),先后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奖(1986)、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2013),并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科研成果奖和优秀教材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