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度积极财政政策将再加码 多措并举解地方财收难题

17.10.2016  10:41
  进入四季度,全年经济走势已日趋明朗。多位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及专家指出,目前来看,经济呈现出筑底企稳的迹象,但是复苏反弹的基础还不牢固,货币政策空间有限,这样的背景下,积极财政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加码。展望四季度,PPP和产业基金将成为促投资的主要发力点。此外,在财政收支逆差的背景下,地方财政收入分化明显值得关注,通过转移支付等方式多措并举化解地方财收难题的相关政策已经在酝酿中。
  今年以来,受到经济增速放缓、营改增减收等因素影响,我国财政收入低速增长。财政部数据显示,前8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万亿元,同比增长6%,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97万亿元,同比增长4.2%,按照新的中央地方增值税收入划分办法调整后测算,同口径仅增长1.5%。而积极财政政策下,财政支出则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速,前8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6万亿元,同比增长12.7%。
  值得关注的是,从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收支差额累计值看,去年到9月份才出现逆差,今年提前到6月份就出现逆差。1月至8月,全国财政收支盈余为-5942.0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6598.8亿元。
  此外,地方财政收入分化格局明显。前8个月,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长7.6%,同口径增长10.1%。其中,仅上海、广东、河北三地财政收入两位数增长,江苏、山东等十余地方同口径增幅个位数,辽宁、山西、陕西、黑龙江同口径则分别下降12.9%、7.2%、3.8%和1.1%。
  总体而言,部分东部发达省份,产业转型成效显现,土地市场回暖也带动了相关收入增长,而经济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的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对资源依赖度比较高的地区,则陷入财政收入低速甚至负增长的困境之中。
  在经济的下行周期中,基建投资往往是我国“稳增长”的主要抓手。财政政策直接通过扩大财政支出,启动大规模的基建项目,为稳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据财政系统人士预计,今年后几个月,受经济下行压力持续、政策性减收效应进一步显现等影响,财政收入形势不容乐观。同时,四季度则进入传统的财政花钱季。由此可见,部分地区财政收支逆差困局日益凸显,财政政策支持稳增长压力加大。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中国经济的区域性特征明显,地方财政收入分化明显事实上一直都存在。除了一般公共预算项下的财政收支差额,还需要考虑财政贴息的开发银行和农发行的专项建设基金的准财政利息支出。“这意味着如果沿用当前的稳增长路径,未来可能需要更大的财政投入,对财政赤字扩大和政府债务规模上升必须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业内人士对记者指出,四季度,要积极发挥好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稳增长方面,进一步减税降费,落实和完善营改增相关政策和过渡性措施,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继续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和养老保险改革等。
  “展望四季度,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发力点有四个方面。”中国社科院财政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蒋震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一是支持化解产能,重要原则是依靠市场,辨别不同的方向分类化解;二是培育中小微企业,支持农业领域的改革,统筹协调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是支持好社会保障、城乡建设、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的改革;最关键的是要创新支持方式,以PPP和产业引导基金等方式为主导,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带动社会资本。
  记者还了解到,相关中央部门和地方都在酝酿多措并举化解财政收支困局。将财力向基层倾销,加大省级财政对基层的转移支付力度,此外,或将进一步加大对东北地区财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
  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全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从各地财政收入分化的角度来看,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已经步入深水区,会出现经济下行、平稳、上扬的趋势。在结构性调整的过程中,应该有合理的转移支付体系支撑弱势群体较为密级的地区,这也与收入分配均等化的相关政策导向一脉相承。以往各级预算单位集中在年底“花钱”的情况会越来越弱化,随着预算法改革的不断展开和深入,各级政府和预算单位的结余资金会大幅度减少,各级政府则应把稳增长的工作放到首位,把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的政策落实到位,实现结构调整中合乎逻辑的良性收支循环。
  在蒋震看来,经济下行期间,地方财政收入因为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状况,地方要加速转型进程,努力摆脱经济增长对资源禀赋的过度依赖,当然不排除在极端情况下给予救助。不过也不能一味依赖转移支付,而是要通过转移支付激励地方自力更生,尽可能摆脱经济放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