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羽杉:公益之心,实践之行

14.01.2015  16:28

学生通讯员 李亚东 李裕田

  谭羽杉,2014年实践金奖个人,社团部公益服务中心辅导员,曾任TECC会长,精仪系硕士一年级。本科四年共参加了2次寒假实践,5次暑期实践;她致力于公益实践,曾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带领TSI团队获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一等奖。通过对7次实践的总结反思,她于2014年发起“梦想学校”公益社会实践项目,担任总负责人,并作为甘肃点领队参加了实践;项目获得了清华新闻网、支教地新闻的多次报道。

  “如果说做公益是因为纯粹的热爱和理想,实践则是为实现理想所做出的努力、付诸的行动、必经的道路。四年来是整个团队一点一滴的行动,让改变逐渐发生。”清华大学学生科技教育交流协会(TECC)前任会长谭羽杉这样总结自己大学4年的7次社会实践。

  从实践前期为项目点的选择联络奔波,到实践结束后的思考与总结;从一名普通志愿者,到一名经验丰富的领队;从参与项目策划,到开创“梦想学校”公益社会实践项目。“公益”和“实践”成了她本科四年工作的关键词。

  在2013年人民网举办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评选活动中,谭羽杉和她带领的TSI团队脱颖而出,获得了“2013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一等奖”。她也因此受到人民网强国论坛的邀请,探讨大学生公益实践的现状与问题。

  做为“梦想学校”的发起人之一与项目总负责人,谭羽杉得到了校团委社团部、实践部的大力支持。“梦想学校”依托TECC、书脊、粉刷匠三大公益社团的专业项目优势,同时整合其他公益类、艺术类社团资源,主要着眼于乡村教师培训、学生第二课堂、教育空间环境改造三个关键点,兼顾留守儿童家访、乡村教师访谈,力图为当地带来有实效、可持续的帮助。

  今年暑假,做为“梦想学校”甘肃支队的领队,谭羽杉带领26名志愿者赴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实践。5月抵达实践地踩点时,教育局负责人提出了很多建议:“希望我们这里的娃娃出去后都能有标准的英语发音”,“我们教育局为每所小学都配备了5台电子琴,但没有老师会弹只能闲置”,“希望小学校长们能了解一些国学的基础知识,用于学校的教育管理”,当地的殷切期待中,不乏培训校长等让她们始料未及的需求。但她的团队仍排除万难,从当地需求出发,重新调整了团队志愿者分工及教学计划。

  她们曾邀请到了有5年基层教学经验、公管四年级博士为校长开设国学课程,每节下课校长们都全体鼓掌;她们也为支队3名会弹钢琴、吹口琴的同学适当减少学生夏令营课程,增设教师音乐培训以及动员全队同学帮忙完成墙面绘制空间改造,为几名美院同学节省时间,从而增设教师美术培训。

  “有一位73岁喜欢写诗的语文老师,因为他已经退休了,所以没在我们的培训名单上。但是他听说我们来做教师培训,就坚持要来学打字。因为我们有专门的计算机培训,他说学会打字就能把自己写的诗打出来,然后拿去投稿。” 谭羽杉静静地讲述着“梦想学校”实践过程中的故事。

  实践期间,谭羽杉和队员们还利用晚饭后时间,走访留守儿童,采访最美乡村教师,调研民乐新产业,并形成了几万字的调研报告。她带领团队用一颗服务的心为当地带来很多改变,从而最大程度上契合了当地的需求。当地对活动效果非常满意,并在实践期间就积极要求签订协议,还专门为此举行了“清华大学暑期实习实践基地”挂牌仪式。

  从大一时第一次参加暑期实践,到成为“梦想学校”项目的总负责人,到四支联合支教队伍四支联合支教队伍满载而归,谭羽杉从未停止思考过自己的公益梦想。对一个公益路上的逐梦者而言,做一名只参与实践的志愿者是远远不够的。加入一个公益社团,亲自策划、运营一个公益实践项目,全过程筹备、创造、实践、总结、反思一个项目,运作一个公益平台进行资源匹配,搭建桥梁,将更多的优秀志愿者输送到真正有需求的支教地,正是她的这些行动,让“梦想学校”从梦想变为现实。

  在“梦想学校”项目发起之前,谭羽杉一直在思考实践当地真正的需求。“中国中西部地区的教育硬实力正在稳步提高,但软实力的欠缺仍然严重。有捐赠的机房和多媒体设备,却少有能熟练运用它们的教师;有能播放标准英语发音的录音机,却少有能一字一句纠正学生错误发音的英语老师。”看到了这些矛盾与问题,谭羽杉意识到公益绝不仅仅是物质的捐助,这是她参与运营“TECC暑期教师学院”暨TSI项目的出发点。

  但她也知道“梦想学校”不应该结束在暑期实践。项目暂定于秋季学期邀请教师来京参观回访;希望与当地留守儿童建立“一帮一”后续机制保持长期联系,提供持续的支持帮助。志愿者们能做的还有很多。

  “梦想学校”从一个理念,变为了四支联合支教队伍。唯有在平淡中踏踏实实努力行动,才是“乡村教育梦”的实现之道。谭羽杉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诠释着“公益”二字。

(清华新闻网1月14日电   )

供稿:校团委  学生编辑:长 松

(http://news.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