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04.05.2015  13:13
  在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爱情公寓》中,有这样的台词:“你们想想我们才活了20多年,就碰到了50年不遇的泥石流,80年不遇的沙尘暴,120年不遇的大地震……其他人可能好几辈子都碰不上,我们太值了。
  
  如果抛开现代传媒以“耸人听闻”来博取眼球的倾向不谈,现代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似乎正在逼近一个临界点。正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一丁点的“风吹草动”,似乎都可能预示着一场空前的灾难。
  
  人类的历史总是写满了矛盾,这一点单单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便有充分的体现。即使是在原始的采集渔猎时期,人们也不曾放弃控制自然的念头,但到了现在,人们却越发体会到,正是自己无畏的控制欲,导致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变得前景堪忧。
  
  在《控制自然》一书里,一位受访者是这样表达的:“当我们在自然中瞎搅和的时候,总把事情搞得一塌糊涂。
  
  《控制自然》作为约翰·麦克菲非虚构写作领域的杰作,最大的特色便是素材充实。上述言论来自于他和一位农林管理者的对谈,而这样的素材在书里比比皆是。为了撰写这样一本有关自然灾害的作品,约翰·麦克菲的足迹遍及美国乃至世界上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甚至还到了冰岛和夏威夷,只因为那里有着世界上最典型的活火山景观。通过实地考察得来的丰富素材保证了作品的充实,而这些实地体验本身给作者带来的思考,也在作品里得到了集中体现。
  
  本书的序言,是由在中国认知度很高的纪实作家何伟所做。他的“中国三部曲”在国内好评如潮,约翰·麦克菲则刚好是他在大学时“非虚构写作课”的导师。何伟在序文中描述了自己的非虚构写作“学徒生涯”,用我们比较常用的句式来表达,大概是“如果没有约翰老师,就不会有何伟的今天”。
  
  事实上,约翰·麦克菲在非虚构写作方面的技巧是无可挑剔的,而技巧上的娴熟则是为他书写事实提供了方便。作品分为3个部分,分别以泥石流、洪水和火山喷发作为对象,以自然灾害为切入点,揭露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为人类在应对特大自然灾害时“该怎么办”,以及人与自然究竟该如何相处提供思维方式上的启迪。
  
  以这样3种灾害作为写作对象来概括有关自然灾害方面的考察,作者显然是有自己的理由的。因为它们同样具有突发性、严重性和不可抗拒性。更重要的是,无论上述哪种灾难,人类都拥有对它极为漫长的斗争史,然而时至今日,人类的努力基本上都是徒劳的。即使是在高度发达并且针对灾害有着极为周详的预警和控制措施的美国,人们所能实现的,也不过是在灾难来临前,争取到几秒或是几十秒的时间,用来狼狈地寻求一线生机。
  
  即便如此,美国人在应对灾难时的思考方式仍然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在自然灾害的处理上,美国人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拥有高度组织化的灾难应对机制。重点山区中,泥石流防控系统比比皆是;而针对密西西比河的洪水,美国人开设了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并且一度宣称“一切都处于严密的监控之下”。尽管如马克·吐温所言,“再好的骑手也驯服不了密西西比这匹野马”,但相应的努力还是保证了在灾害发生的前后,事态并不至于失去控制。
  
  另一特点,则是美国公民的高度参与性。《控制自然》开篇描述了一场泥石流灾害,而等到遭遇灾难的一家人奇迹般地生还后,他们却选择控告当地政府––是因为他们不合理的规划才导致了自己的损失。而这一事件最终使得当地的自然保护得到加强,城市布局趋于合理。
  
  对于已经处于后工业化时代的美国,人们居住在有地质灾害发生可能的地区,并非是迫于生计,而是因为他们主动选择一种更加贴近自然的生活方式。他们是梭罗的追随者,而梭罗,恰恰也是那个愿意对自己生活负责的人。也许像作者所言,喜欢打官司并不是一个民族值得炫耀的性格,但这种来自于内部的省察,其实表达的是对自己生活的负责,更表达着对更好未来的向往。
  
  对于人类而言,无论科技怎样发达,完全地“控制自然”都是天方夜谭。所谓“控制自然”,不过是控制自己––做该做的事,尽可能谋求与自然和谐共存。更理智、更自觉和更自律,或许才是现代人应有的生活方式。(wp) 来源:中国环境报作者:王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