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HO农民”谋创出了新营生
星美影视城古装戏拍摄现场
九渡河红庙村村民制作大红灯笼
庙城镇高两河村工人正在制作彩绘瓷器
本报通讯员 温来生 闫劼
当艺术偶遇山村,当创意邂逅农民,它们会摩擦出怎样的火花?相信,即使是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业界精英们,恐怕也难以想象。
眼下怀柔区就有这样的碰撞。依托区域内肥沃的文化“土壤”,怀柔区让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联姻”影视文化、原创艺术等创意产业,打造出一个全新的时尚新概念——“SOHO农民”,为提升文化“软实力”注入了新活力。而随着“SOHO农民”大军涌入文化创意产业大潮,曾经寂静而美丽的怀柔小山村沸腾了起来,并实现华丽转身,蜕变成蝶,飞向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未来……
烧瓷器
“彩绘”创意
“淡墨画线、重墨勾勒、矿物质颜料上色、烧制模板、拍图纸复制版样,细描上色,最后工人批量生产……”在怀柔区庙城镇高两河村彩绘厂里,农嫂刘天蓉正有条不紊地忙着勾画瓷器上的花纹图案。刘大嫂介绍,目前厂里生产的中国红瓷器已达几百种,一直供不应求,许多外国客商不远万里慕名前来订购。
从事陶瓷制作几十年的刘大嫂就是高两河本村人,1980年高中毕业后来厂工作,还曾在中央美院进修学习。而之前的她是纯粹的农村家庭妇女,成天围着锅台转,用她的话说“镚子儿没有,日子过得没奔头儿。”可现如今,她可是这一行当的“大姐大”,每年收入几万元。更让人羡慕的是,厂子就在村儿里头,每天上班就像是在家“办公”一样,刘天蓉被形象地称为乡村“SOHO嫂”。
用刘天蓉自个儿的时髦话说,相比真正的都市白领,虽然没有鲜亮的装扮,但这些乡村里的“都市白领”却享受着“SOHO”(英文small office home office的头一个字母的缩写,代表一种自由、弹性的新型工作方式)一族的清闲自在。
走进高两河村彩绘厂,手工制作远观简陋,近看细致,看起来有些简单粗糙,但是手工艺的生命力,随着两河水静静流淌,在这里得到延续与传承……彩绘车间的布局和北京国贸CBD里普通的大办公间并无两样,亮堂堂的落地玻璃,每人一个格子间。不同的是,坐在桌子前的多是附近村子里的中年妇女,桌上的办公器具,是画笔和颜料。车间里很安静,工人师傅有的在比对颜色,有的在拓片,偶尔有来回打笔的声音——彩绘用的矿石颜料大多用水和油调制,有时候颜料会凝滞在笔端,必须来回利用手和手腕力量,把颜料控出来,称之为“打笔”。
“高两河村彩绘厂已有34年历史,瓷器产品不断推陈出新:灯座、托盘、钢笔,甚至还有西方人的复活节彩蛋。2014年APEC会议让怀柔获得了全世界的关注,厂子还专门烧制了‘日出东方’模型骨瓷灯具,一直热卖不断。”厂长高林荣也是一位地道的农村妇女,为从事自己喜爱的陶瓷艺术,多年前她和村里的姐妹们一起去过江西景德镇学手艺。高大嫂说:“贴近生活,符合百姓需要,这才是器物的定位。”
小彩绘厂的操作间里坐着些40岁—50岁的农村妇女,正在上色的农嫂杜景春一边忙活儿一边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不出村把钱挣,这在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现在却轻而易举实现了,我们如今也是让城里人羡慕的乡村‘SOHO一族’喽!”事实上,在这里不仅实现了农村妇女的自身价值,更让人看到了烧瓷彩绘手工艺在农家嫂手中得到延续与传承。
制陶艺
“泥塑”文化
同样是“SOHO一族”的时尚农民,可从事的文化创意营生却大相径庭,令人瞠目。
谁也不会想到,桥梓镇新王峪村的80后年轻媳妇赵玉芳,则吃着另外一道“文化饭”。结婚不久就生了孩子,她以为几年内都不可能外出打工挣钱了。哪知道,就在前几年,她在家门口的一个陶艺工作室给刘胜利等国内知名的陶艺家打下手,还打出了“工作”,成为三里五村有名的“陶艺嫂”。
印坯子、揉泥、合成模子……随着手艺日渐成熟,赵玉芳现在一个月已能挣2000多元,而且家里和孩子都能兼顾上,日子过得很滋润。
“在家门口制陶艺,既照顾了孩子,也可以挣钱,这可是让城里人艳羡的美差啊。”对赵玉芳来说,这样的生活方式让她感到十分满意。而随着更多陶艺工作室入驻村里,如今的新王峪俨然已变身为陶艺村,50多名像赵玉芳一样的乡村农嫂,足不出村,享受着都市“SOHO族”的生活工作方式。
“有了创意‘坐庄’,再依托各村浓厚的地域文化,文化创意产业必将成为拉动怀柔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也必将给农村带来更多新的创意营生!”怀柔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怀柔农村产业的不断升级和转型。截至目前,全区已发展红庙灯笼村、沙峪口画家村、新王峪陶艺村等15个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专业村,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产业。在文化创意产业专业村里吃上“文化饭”的“SOHO”农民有5000多人,“这个趋势将来只会有增无减。”
当演员
“光影”生活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与陶瓷“SOHO”不同,生活在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附近的村民,则靠着影视城,走出了一条特别的“演艺”之路。“农忙种地、农闲拍戏”已成为一种新时尚,先后有千余名“农民演员”在戏中饰演各种不同角色。
“每场戏要用什么演员,要求什么年龄段,需要哪些服装,要结算多少工资等等,一切后勤事务都归我管。片场里经常在同一时间开拍不同的戏,哪里需要我就得立刻去哪里。”作为一名“群头”,仙台村农民陈博宁是拍戏现场最忙的人之一。陈博宁笑着说,因为跟很多导演、制片方都很熟,筹备的新戏如果在影视基地拍,他们提前就会打电话过来。掐指算来,多部国内知名影视剧作品中的群众演员都是老陈找的。
涉足影视圈,陈博宁完全出于偶然。几年前,坐落在村口的星美影视城拍摄电视剧《保镖》,他在戏里当了二十几天镖师。一天,剧组拍摄计划突变,人手不够,要陈博宁赶紧回村把闲在家里的兄弟们都找来,剧组按每个人1元钱给了他介绍费,这便是陈博宁的第一笔中介收入。
渐渐地,他成了飞腾制作公司专职的群众演员领队,每天工资涨到30元,最多时一天曾带全村100多人去演戏。后来,陈博宁建起了群众演员大院,提供住宿,介绍演员上戏,妻子也辞了工作来帮忙。如今,陈博宁和妻子双双考取了文化经纪人资格证书,还注册成立了影视经纪公司鑫星嘉艺,将后半生扎根在了影视业。
有了公司,家里人想“触电”就方便多了。父亲陈德山今年65岁,一辈子务农,从小就热爱文艺。一天,剧组需要一个会拉二胡的群众演员,陈博宁问了几个群众演员,无人能上。情急之中,他想到了已不再为生计奔忙,整天在业余小剧团里吹拉弹唱的老爸。“导演对我爸说,你拉什么曲子都行,但必须手位准确,有情绪,镜头就拍手部特写,别穿帮了。”陈德山心领神会顺利过关。后来,很多剧组要拍拉板胡的、京胡的,也都来找他。陈德山在十几个戏里当上了乐师的“手替”。
陈博宁的小妹妹陈文华就更了不得了,她是怀柔二小的老师。“受爸妈影响,全家人都喜欢文艺,她上的是师范大学的声乐专业。”因为比一般的群众演员有基础,陈文华几年前就开始去剧组客串,现在是特邀演员,还和著名演员吴若甫对过戏。而且,她早已不靠哥哥举荐,也经常接受其他公司的邀请出演角色。而陈博宁上初二的女儿陈鑫佳又和十几个村里孩子一样,作为第二代加入了“触电”大军。
郑重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京报网网:XXX(署名)”,除与京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5202099联系;本网刊登信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