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授课题组在种子老化机理研究中获突破

08.12.2014  10:25

 

      种子老化劣变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也是种质资源保存中所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虽然前人在种子老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至今仍有很多问题尚不清楚。

 

      汪晓峰教授课题组前期工作证实家榆种子老化过程存在典型的细胞程序性死亡(PCD)的特征,相关实验结果发表在国际植物学领域著名学术期刊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  (  Hu  et  al.,2012,)。该期刊2012年影响因子为5.132,  五年影响因子为5.542。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又进一步综合运用细胞生物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种子生理学的多种手段,在种子个体、细胞和离体线粒体水平上研究了活性氧(ROS)引发的线粒体动态变化在种子细胞死亡中的重要角色和作用机制,并于近期发表于国际植物学领域著名学术期刊The  Plant  Journal(DOI:  10.1111/tpj.12737)上。该期刊2013年影响因子为6.815,  五年影响因子为7.11。

 

      该项研究工作不仅首次阐述了ROS引发的依赖于线粒体的PCD在种子老化过程中的作用,为进一步从细胞及分子水平上阐明种子老化机理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而且证明了线粒体动力学改变是种子老化的一个先兆,为进一步探究延缓种子老化的方法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上述研究成果于2014  年12  月  2  日在线发表,汪晓峰课题组硕士研究生王昱和李莹是该文的并列第一作者。该项工作得到了国家林业局948项目(2011-4-5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271807)和国家生物学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的资助(J1103516)。(A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