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小学五大变化:新开16所分校 课程大变脸

07.09.2015  12:07

  9月7日,北京市中小学开学,新学期伊始伴随着许多新变化——无论是学生们的课程,还是老师们的职称、教师资格申请都发生了不小的改变;而且,北京各区县实施扩大重组优质教育资源再次结出硕果,8个城区新开学的优质资源分校数量达到16所,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家长们让孩子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的愿望。

  新学期8区增优质资源分校16所

  

  今年新学期一个较大的变化是全市除中心城区外,共有8个区新增加了16所优质资源校的分校,这也是全市各区县实施扩大重组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举措。

  这些新开的分校中,不乏首都师范大学通州分校以及北京八中京西附小这样享誉全市的示范类院校“进驻”到相应区。根据数据显示,8个区新开学的优质资源分校数量达到16所,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家长们让孩子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的愿望。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北京各区县通过学区制、集团或集群办学、合作办学、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模式,扩大重组优质教育资源。据了解,相比东城、西城、海淀等城区采取学区制、集群办学等方式,一些区县更多的是选择直接将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来”。

  早在2011年,教育部就下发了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对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北京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措施。

  中小学课表变脸:小学语数外上午进行 七八年级科学实践计入中考

  《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将自2015年7月31日起施行。北京市小学和初中将打破每节课45分钟的惯例,10%的学时将用于实践活动,小学低年级不再布置课外作业、中高年级课外作业一周一次。九年级将增加历史课生物课、七八年级科学实践计入中考。

  变化一 10%的学时将用于实践活动

  七八年级科学实践计入中考 鼓励跨班跨校学习

  新的课程计划要求各学科平均应有不低于10%的学时用于开设学科实践活动课程。截至8月26日,北京市已有20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科普场馆、博物馆、企业、社会团体、教育系统重点实验室等资源单位积极参与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共申报1200余个活动项目。

  在七、八年级开展的“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将渗透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知识和能力培养,重点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关情况作为中考动手实践类成绩的计入依据。

  北京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介绍,科学实践项目强调开放的教育模式。过去学生们很少跨班交流,现在社会则需要孩子有广泛的联系。因此,在这个平台上,也鼓励学生跨班、跨年级、跨学校进行选课。

  变化二 实行长短课 打破一课45分钟定律

  根据课程计划要求,本学期鼓励学校在周总学时不超过相应年级规定的前提下,根据学科、课型等积极开展长短课、大小课相结合的课程实验。这意味着,以前每节为40或45分钟的固定课时将被打破。

  其中,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每学时平均为45分钟。但具体学时实行总量控制,将课程自主权下放到学校,鼓励学校根据学科、课型等积极开展长短课、大小课相结合的课程实验,周总学时时长不超过相应年级规定的学时总量即可。

  此外,一至六年级课程原则上分类集中安排,语文、数学、外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学科等课程可集中安排在上午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