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程化”机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书写精彩人生

31.12.2015  18:51

2015年是我校将“大学生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的第11年,学校坚持“课程化”的长效育人机制,开设《社会实践概论》、《社会调查方法》、《报告撰写与微电影创作》等课程180学时、课堂满意度达95%,新版教材《大学生社会实践理论与实务》获评团中央学校部优秀研究成果特等奖。学校以“实践绘就最美青春”为主题,组织349支团队、3328名学生、190位指导教师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足迹遍及祖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举办文体演出、宣讲会、座谈会300余场次,募集捐助物资价值达7.8万元、图书7188册,累计支教2252学时,学生实践活动受到《人民日报》、《中国青年网》、《中国环境报》、《北京卫视》等数十家媒体报道231次,学生撰写形成学术调研报告或论文20篇,学校与苏州工业园区、淮河生态水系研究中心、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北京市密云县不老屯等地建设社会实践基地21家,学校荣获全国“三下乡”活动、全国千乡万村环保科普行动、首都大学生社会实践、人民网纪念抗战70周年寻访行动、首都大学生思政课实践论文评选、国际大学生新媒体文化节实践微电影单位等各类专项荣誉20余项、获奖师生100余人次。

学生在宏观战略推进中贡献青春智慧。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要教育青年大学生深刻认识改革的重要意义,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学校围绕“一带一路”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组织27名教师、227名学生组建了42支实践团队开展专题走访调研。一带一路调查团从政策制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能源开发、交通建设五个方面设置12个观测点,走访调查了沿线18个省市,形成了《“一带一路”战略推动愿景调查报告》,获得团中央学校部通报表扬,相关建议纳入《青年给六部委的政策建议函》。“互联网+”青年创客寻访团前往12座重点城市,了解青年创客的分布区域和集聚原因,形成《中国青年“互联网+”创新创业发展报告》。

学生在中国精神寻访中践行时代担当。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胜胜利70周年。青年一代要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肩负起时代责任与担当。学校围绕中国精神组织了11支团队、106名学生围绕中国精神和抗战寻访开展实践。中国精神寻访团以雷锋精神、红岩精神等为内涵前往河南、重庆、沈阳等地调研,撰写论文《大力推进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被《山西省委党校学报》收录。关爱抗战老兵实践团探望了11位抗战老兵,整理口述革命历史3万余字,为老兵募集生活补贴1.1万元,获评人民网“全国大学生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寻访活动”十佳精品团队,受到《人民日报》报道。

学生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注入创新动力。现代化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惠及每一名公民,也牵动着每一名青年大学生的心。107支团队、1018名学生走进现代城区,围绕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具体解决方案,助力现代化城市发展。多支团队关注北京交通拥堵问题:交通信号灯调查团观测记录了五道口地区红绿灯的运转情况,发现了加剧该地区交通拥堵的“信号灯15秒错乱”故障并向交管局提出了合理化建议,缓解了“宇宙中心”的交通错位拥堵问题;专车市场调研团从60余名出租驾驶员口中采集到23项观测指标,调查结果由指导教师向北京市交通委呈递;静态停车实践团统计了首都城区中“停车难”的520个地区的四万多个停车位的流量数据,参与开发了新款泊车App“丁丁停车”。禾欣实践团连续第五年前往苏州工业园区,为白领家庭中的孩子开办暑期夏令营,覆盖当地45个小区、335个小朋友,已经成为园区内最受欢迎和最受期待的未成年人关爱活动。

学生在基层农村建设中促动幸福民生。“三农”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农业和农村就像大榕树的根,这个根扎牢了,国家才能发展得更好。243支团队、2362名学生深入基层农村或经济欠发达地区,占70%。他们以基层百姓期待为己任,为农村乡亲们做实事、解难事。心路实践团的大学生们看到云南苗族村的乡亲们因为道路问题几乎“与世隔绝”,他们奔波筹款、购买砂石料并亲手铺就了4.8公里的“村路”,并促成当地政府落实180万元资金开工建设公路硬化工程,获得苗族村乡亲们的热烈反响。此外,学校倡导大学生以互联网思维和媒体视角观察社会,创作了《唤声》、《等你爱我》等57部真实记录农村生活的微电影短片,获评国际大学生新媒体文化节“新锐最佳摄影奖”。

(摄影:校团委)

(责编:邢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