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俄文系举办小学期系列讲座

17.07.2015  18:32


  2015年7月6日至7月13日,应北京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和外文学院俄文系邀请,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弗拉基米尔•康斯坦丁诺维奇•西戈夫教授在外文学院作了有关俄国历史、文学、语言的系列讲座。外文学院以及来自其他单位的本科生、研究生和老师参加了此次讲座。

  西戈夫教授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按编年顺序梳理了俄国自留里克王朝到苏联解体的发展历史。讲座生动幽默,西戈夫教授不但介绍了俄国千年的发展史,还给同学们讲述了伊凡雷帝、彼得一世、亚历山大一世等统治者们的逸闻趣事,这引起了师生们的极大兴趣。同学们还就某些历史时期的某些现象与西戈夫教授进行了交流。
 

  西戈夫教授针对研究生还介绍了俄国文学的发展历史。从格里鲍耶多夫开始,西戈夫教授阐述了俄国经典作家的创作特点。普希金的诗歌音韵优美、朗朗上口,内容上充满了和谐静谧之美,诗人在许多诗里表达了对自由与爱情的想往。莱蒙托夫是继普希金之后又一位天才诗人,但他的创作风格与普希金大相径庭,诗人寄希望于暴风骤雨式的生活。果戈里无情地嘲笑笔下的小人物,他没有把这些微小的角色当成真正的人,这些小人物都是官场的硕鼠。果戈理洞察到的是人的良知,钦差大臣象征着死亡,死亡在鞭挞着人们一颗颗污浊的心灵。屠格涅夫被赞誉为“风景大师”,他善于通过风景刻画事件发生的背景,烘托氛围,突出人物性格。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体现了作家对上帝的膜拜。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两个主题:人如何面对死亡的来临,宗教信仰和人死复生。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流放这样残酷的经历造就了他独特的品质,他感受到了其他人的痛苦,学会了怎样去爱。在托尔斯泰眼中,人是不可能主宰历史的,人在历史长河中只不过是一颗颗微小的浪花。人不能够与命运相争,一切事件的发生都是顺其自然的。19世纪初那场空前的战争把俄国的各个阶层,把全国人民团结到了一起,最终打败了拿破仑。托尔斯泰认为,耶稣不是神,而是人,宗教也并不是神话。以个体来讲,每个人都应当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在此基础上完成自我完善的过程。托尔斯泰正是要用自己的作品来教化人们如何去实现自我完善。

  西戈夫教授有着丰富的对外俄语教学的经验。他以一段普京与梅德韦杰夫到访莫斯科一家小酒吧为例,恰到好处地分析了媒体语言的使用特点。从词汇到句式结构,从篇章到文字背后隐藏的深层次涵义,西戈夫教授深入浅出地展示了语言的魅力和惊人的力量。西戈夫教授建议俄语学习者多接触新鲜语料,在分析的过程中去粗取精,化为自己所用。
 


(俄罗斯研究中心、俄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