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的底线和道德

03.03.2016  13:33
  自由,不论何时都应被推崇和向往。

  昌平法院马彩云法官遭枪击殉职,抛开一切,当生命被不法剥夺,自由的根基被残暴割裂,任何信仰和追求自由的人都应为此感到愤怒和心寒。

  然而,该事件一经披露,不乏一些打着自由幌子的网友,姑且称他们为“”,站在道德制高点“侃侃而谈”。

  在生命遭到残害之时,这些网友总是出人意料,打着言论自由的旗号,或无比肯定认为法官曾经审判不公,遭此报复;或口无遮拦的宣称这是“因果报应”,诸如此类。

  当然,大部分的群众还是能够明辨是非的,正如一位群众留言到,“看完评论之后才知道什么是‘最可怕的是人心’”。

  自由固然重要,但自由的要义绝不是不分青红皂白、不辨是非。不论是现实生活中,亦包括缺乏制约的网络中。

  这些躲在自由背后、“驰骋”在虚拟世界中的网友,在口出恶言之时,是否咬牙切齿?在被关注之后,是否“心满意足”?

  然而,真正的言论自由并非随心所遇、恣意妄言。而恰恰相反是有序并恪守。评论,不论大小,均应恪守一定的底线和道德。任志强因时评过于“随意”而被关闭微博,便是最好的例证。

  因此,评论者发言之前,其思应当过心,其言应当严谨。任何没有切实证据的“所谓定论”都是耍流氓,而那些漠视生命、幸灾乐祸的言表都应受到谴责。

  正所谓,道德不是拿来约束和教育他人,而是自律的。对他人他事的评论,本质上无可厚非,但评论时,评论者是否也应扪心自问,自觉遵守自己对他人定下的道德标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网络背后的面目虽然看不见摸不着,评论也仅是只言片语,但足以体现评论者的气魄与风度。

  自由,绝不是靠标新立异的言论就能实现。评论,也绝非突破底线和道德才更精彩。

  从人性出发,彰显出应有的理性和智慧,或许才是到达自由彼岸的捷径。 责任编辑:梅玉兰
习近平致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的贺信
值此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举办之际,法院网
习近平会见李家超
国家主席习近平30日下午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了新当选法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