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在中国人民大学启动 学界业界强强联手培育优秀评论人才

09.06.2015  12:11

6月8日,由《中国教育报》和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首届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在中国人民大学启动。大赛将用一年的时间,面向全国在校大学生征集优秀评论作品,经征集、初赛、复赛三个环节,由专业的评委会评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此举旨在搭建一个大学生思想交流的平台,发现和培养优秀评论人才、探索和创新新闻人才培养机制。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翟惠生;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书记、社长李曜升,中国教育报社副总编辑、全媒体中心主任周飞,中国教育报副总编辑张显峰、张圣华;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副书记吴付来,校长助理、学校办公室主任郑水泉,党委宣传部长王宏伟,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蔡雯,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涂光晋;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副校长熊杰,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萧思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陆绍阳,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刘昶,以及《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人民网、新华网、搜狐网等媒体代表出席启动仪式。张显峰副总编辑主持仪式。

靳诺书记、李曜升社长、吴付来副书记、周飞副总编辑等共同开通评论大赛官网。

翟惠生书记指出,在当今互联网移动媒体时代,《中国教育报》和中国人民大学强强联手发起本次评论大赛很有意义。一方面,时代需要评论来引导舆论,人民需要评论来辨清方向,媒体需要评论表明立场和观点;另一方面,评论需要生活,需要思想,也需要通俗,只有这样,评论才会有生命力,受众才愿意接受。

李曜升社长指出,首届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是在新媒体时代的新形势下立足青年、着眼未来,主动引导大学生关注时事、观察社会、理性表达的创新之举和担当之举,这既是教育界的责任,也是新闻界的使命,是大学生表达自己对时代理性的预期,以自己的方式寻找时代共同的向心力。希望通过比赛,发现和培养优秀的评论人才,引导和培育大学生的理性意识,探索和创新新闻人才培养机制。

吴付来副书记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对大赛的启动表示祝贺。他表示,《中国教育报》和中国人民大学集中传播优势、学科优势和专家优势,共同举办首届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可谓顺时应势之举,是在新形势下着眼大局,主动出击,占领高校思想舆论阵地的创新举措,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问题意识,观察能力和思辨意识,为大学生搭建发声的平台,提供一个展示自身才华的机会,进而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通过大赛也能够发现好苗子,挖掘与培养优秀评论人才,为高校建立一支得硬、基数大、能建言、建好言的好的评论队伍。

萧思健部长表示,评论是我们生命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年轻人都应该掌握、运用的一个很重要的工具,应该鼓励更多年轻人通过这样一种积极向上的评论交流和历练,让大学生更加充满希望和力量。

陆绍阳院长表示,新闻评论一直传达和引导社会舆论,面对信息碎片化和注意力缺失的问题,大学生评论写作的训练不只是为了获得一项未来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保持完善独立人格,培养综合能力。

刘昶院长指出,报道和受众越是碎片化,真相越是扑朔迷离,评论就越显得弥足珍贵,新闻评论用信息的质量代替了信息的数量,用主流价值观引导舆论的众说纷纭。主办评论大赛,重新强调评论的意义,不仅仅是新闻实践专业性的报道,也是传播正能量,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需要。

涂光晋教授宣读本届评论大赛规则,号召大学生积极参与,以理性评论时事,给时代一个意见,用思想撬动未来。

清华大学池哲翔同学宣读组委会致全国大学生倡议书,号召大学生以青春的情怀、理性的思想,书写自我之未来,民族之未来。

本次大赛由《中国教育报》评论部和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宣传部具体承办,联合了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新闻教育核心院校,以各家机构的报纸、网站、期刊、微信、微博等媒体为平台,并联合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人民网、新华网、搜狐网等媒体机构共同组织和发布,是业界与学界合作,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推动高校新闻教育改革的积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