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评论】“一键通进中南海”勾起的悬念
《政府工作报告》起草正进入“新常态”
对熟悉《政府工作报告》起草过程的人们来说,向网友征求意见,虽刚是第一次做,但并不意外。网友们觉得很新鲜,有人积极参与,有人默默旁观。《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正进入“新常态”。“一键通进中南海”之后,悬念不少。
近年来,国务院在起草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时,一直在逐步扩大“征求意见”的范围。过去内部封闭、低调进行的报告草稿征求意见工作,逐渐增加了总理召开多方社会人士座谈会等形式。在座谈会人选上,体现了开放包容,比较注重听取多样声音。
有了这些做铺垫,近日中国政府网等7家网站向网友征求对《政府工作报告》意见之举,就不是横空出世,而是水到渠成了。
“一键通进中南海”,关键在于要“真征求”、“征求真意见”
经过必要的技术性筛选之后,网友意见可直达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征求意见中设定话题分类,也有助于提高提意见、听意见的双方效率;跟报告无关但有益的网友意见,将通过别的渠道进入决策研究体系,也表明这个征求意见的考虑带有一定开放性。
每年3月国务院总理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既是中央政府向人大的一次年度汇报,也是中央政府在给各级地方政府做表率。比如,改进文风一直是多年来该报告起草中的一个具体追求,前后两任总理的报告已连续多年压缩篇幅,这给各级地方政府的同类报告和其他文件起草,带了个好头。而在利用互联网平台征求民意上,这次的探索,当也算表率之举。
“通进了中南海”之后,接下来有两个关键悬念——
首先,什么样的网友意见会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者,显然不是只想从网友那儿征集或学来几句网络语言。上万条意见汇聚来之后,关键要看起草者如何用好它们。应是注重从中找到带有普遍性的百姓关切点,或是发现站在中央政府角度容易被忽略的某些关切点。网友意见可能是碎片的,得从碎片里整理规律。网友意见可能是冲突的,得从冲突中发现诉求的平衡点。等到今年3月,咱们得和人大代表们一起,好好瞅瞅。
其次,这种征求意见的方式能否延伸到其他行政决策程序中?
相比于提纲挈领地讲述一年工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某些涉及公众利益的行政决策中,认真听取网友意见,可能更难。因为那会触碰一些更具体的事情、项目、利益。四中全会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里提出,“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其中“公众参与”四个字,可以有太多样的具体形式,而必然包涵着“征求网友意见”这种探索空间。
互联网时代里,“一键通进中南海”,从技术上讲,难度可以忽略不计。从提高决策科学性、民主性上讲,这是个需要统筹考虑、系统推进、只进不退、大步向前的过程。一份《政府工作报告》的诞生,不仅可以收获一份报告,还可以做很多表率和引领。所以,更重要的悬念是,对于这次的征求意见,不仅要关注网友反应,还要关注各级政府的反应——是上行下效、渐成风气,还是固步自封、无动于衷?
文/央视特约评论员 杨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