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障与发展论坛暨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成立十周年研讨会召开

01.07.2017  17:46

6月28日,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研究室、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主办的“残障与发展论坛(2017)暨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成立十周年研讨会”在逸夫第一报告厅召开。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刘伟致辞,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张海迪发表演讲,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院长郑功成主持开幕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吴道槐、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郑文凯、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内务室主任于建伟、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何文炯为大会作主旨报告。

来自全国人大内司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中国残联等部门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25所高校和中国社科院、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等的专家学者代表,中国残联系统代表,残疾人社会组织代表共计260余人参加会议。40多位专家学者在“残疾人扶贫、就业和社会保障”“残疾人公共服务”“残疾人事业发展与调整”等分论坛上发言并展开讨论。

刘伟代表学校对与会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对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十年来在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表示祝贺。他表示,残疾人的事业是神圣、艰巨、伟大的事业,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检验着一个国家的人道主义、人文关怀和现代化水准。中国人民大学从延安走来,在80年办学实践中,始终秉承着红色基因。推动中国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是人民大学的根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大学,是新一代人大人义不容辞的使命。近几年,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的人大学子投身到残疾人事业的研究中,他们的本科、硕士或博士的学位论文都聚焦残疾人事业相关问题。今后,人民大学将继续通过多种形式、调动各方资源,携手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在中国残联的带领下,为推动中国残疾事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张海迪在开幕式上发表了演讲。她对中国人民大学八十华诞表示祝贺,对人大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十年来为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全面发展所作出贡献表示感谢。她说,经济社会发展是为了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无忧无虑地过上没有痛苦的生活,对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具有特别深远的意义。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做残疾人事业需要有“爱的精神”,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要研究“谁是残疾人,残疾人需要什么”。我们要向残疾人致敬,因为他们受到的歧视、不公和痛苦在某种程度上让人类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关怀。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精准化的残疾人事业管理,让残疾人生活得有尊严、舒适、体面。我们要相信,人的力量和勇气,可以实现残疾人社会融合。她还向人民大学师生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勇敢、坚强、奋进的精神感染了在场每一位听众。她希望,人民大学的学生以后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要充满高尚的人道主义关怀和人文情怀;要勇于迎接挑战,永不言败,这是做人应有的风骨。

郑功成报告了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成立十周年来的发展情况。他表示,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发展残疾人事业的背景下,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在理论发展、政策研究与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努力,为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研究院创设了全国性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残障与发展论坛,承担了包括国家首个有关残疾人事业研究的重大项目在内的30多个科研项目,为残疾人立法和重大政策出台提供过有价值的政策研究成果和咨询建议,培养了一批关注残疾人、研究残疾人事业和积极参与志愿助残活动的年轻学子,为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后备力量。当前,中国的残疾人事业在快速发展,已经从城市向乡村扩展、从补救式制度安排走向了全面发展型制度安排、从分割式保障升华到了融入式保障,这是中国走向公平、正义、共享社会的重要标志。残疾人事业也面临着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主体多元分化、传统保障需要更新等诸多挑战,需要政策层面与理论学界共同努力、妥善应对。

吴道槐代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成立十周年表示祝贺。他介绍了我国残疾人的就业与社会保障发展情况,并表示,做好残疾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构建残疾人社会安全网是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重要内容,是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应有之义。残疾人就业和社会保障要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推动、社会参与并行,政策倡导和政策落实并重;要多举措促进残疾人就业,实现残疾人稳定就业;要做好面向残疾人的就业培训和就业技能提升服务,提供适合残疾人就业特点的专业化、精细化服务;要做好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权益维护工作,帮助贫困和重度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鼓励用人单位履行社会责任,吸纳残疾人就业,倡导更多组织、个人关注参与残疾人事业。

郑文凯在报告中介绍了我国扶贫攻坚发展情况。他认为,残疾人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艰中之艰。残疾人扶贫更需要普惠、特惠、优惠措施并举、保障救助和开发式帮扶并用的扶贫方式:一要优先扩大保障救助制度对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的覆盖面。二要深入研究针对建档立卡残疾人的产业扶贫措施,实施开发式产业式帮扶。通过产业带动增加残疾人和家庭收入,建立市场机制与残疾人家庭、个人利益的链接机制,能够去除最大的风险隐患,实现可持续。三要重视提高建档立卡残疾人参与产业扶贫的组织化程度,包括产业扶贫工作的组织化、扶贫经营主体的组织化、效果监督评价的组织化。

于建伟回顾了我国残疾人保障法制建设进程。他表示,自1991年出台《残疾人权益保障法》后,我国已出台30多部与残疾人权益有关的法律,但残疾人法治建设还存在顶层设计不够系统、法律法规落实情况不尽人意、全社会法治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等问题。要发挥立法的引领、推动、规范和保障作用,坚持立、改、废、释并举,不断完善残疾人保障法律制度;加强对残疾人保障法及配套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对残疾人的司法保护和法律服务,加大对侵害残疾人权益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倡导鼓励广大法律工作者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服务;开展残疾人保障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全社会依法维护残疾人权益意识。

何文炯在主旨发言中着重阐述了健全残疾人托养规范的基本思路,他表示,要从有利于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公平的视角来建立我国残疾人托养规范体系。

主旨报告会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程凯主持。

下午的会议分为三个分论坛同步进行。在“残疾人扶贫、就业和社会保障”分论坛上,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张思锋、黑龙江省残联副理事长盖景福、吉林大学教授宋宝安、安徽省残联副理事长钱玉贵、华北电力大学教授姚建平、吉林大学教授贾玉娇、甘肃省残联党组成员、巡视员张恩和、四川大学教授蒲晓红、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员谢琼先后围绕“因残致贫户脱贫后可持续生计调查”“黑龙江省残疾人工作介绍”“农村残疾人脱贫的特殊性与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数据动态更新与残疾人扶贫”“残疾属性在贫困对象瞄准中的作用思考 ”“我国农村残疾人精准扶贫的反思与探索”“残疾人融合就业的思路与对策”“着力提升残疾人就业服务水平”“残疾人就业:何来何往”等进行了专题发言。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童星、江西财经大学教授陈成文主持了该分论坛,北京大学教授宋新明、河北省残联副理事长王志恒担任评论人。

  

在“残疾人公共服务”分论坛上,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凌新、重庆市残联副理事长任能君、复旦大学教授吕军、黑龙江垦区残联副理事长康洪贵、江西财经大学教授吴军民、中山大学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徐慧、河北理工大学副教授张金峰、湖南师范大学副教授陈云凡围绕“残疾人家庭无障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创新整合社会资源  实施科技助残”“健康中国视域下增进残疾人健康的思考”“黑龙江垦区残疾人事业发展思考”“农村残疾人家庭土地流转权益保障 ”“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特殊教育学校发展障碍与对策”“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政策精细化研究”等进行了专题发言。河南省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王丽、江苏省残联副理事长蔡振康主持了该分论坛,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何文炯、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教授孙树菡担任评论人。

在“残疾人事业发展与挑战”分论坛上,武汉理工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邱观建、吉林省残联副理事长潘宏峰、北京大学教授刘继同、深圳市残联副理事长彭迎九、四川大学副教授张浩淼、山东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于淼、天津市残联副理事长王健、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副教授乔庆梅、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刘振杰围绕“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四十年”“新形势下残疾人事业创新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残障福利服务体系发展的历史回顾、现状与前瞻”“残疾人服务社会化的引领和推动”“残疾人个性化就业服务研究”“探索内地残疾青年的社会排斥:主观视角、身份认同与能动性”“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的残疾人事业发展”“尘肺病保障的现状与困境”“残疾人伤害与社会保护”等进行了专题发言。广东省残联副巡视员何小京、郑州大学教授李欣主持了该分论坛,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杨立雄、郑州大学教授张振东担任评论人。

与会者一致认为,我国的残疾人事业已经取得了全方位的进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更是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最好时期。但残疾人作为弱势社会群体,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迫切需要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创新发展残疾人事业的理念、体制与机制,并在政府与社会之间形成合力,在持续加大对残疾人事业公共投入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尽快壮大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国家发展日新月异的背景下,中国的残疾人事业将得到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