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全教授为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师生作“VR(虚拟现实)与文化遗产保护”讲座

26.05.2016  21:24

5月25日,应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邀请,北京师范大学虚拟现实与可视化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周明全教授为学院师生带来了题为“VR(虚拟现实)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讲座。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冯惠玲教授、梁继红副教授、马林青老师与首期“数字记忆建构理论与方法”课程的选修学生共同参加讲座。

周明全教授分享了自己从事计算机研究的历程,以及如何开始将虚拟现实与历史文化相结合进行跨界研究的渊源,并表示文化遗产是“那个时代”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及先进社会的代表,保护文化遗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是敬尚祖宗,惠及后代,造福人类的必然使命。

周明全教授阐述了文化遗产面临的问题,并特别指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着保护和修复投入有限、保护意识和保护方法相对落后、大量文物易受损坏、文物分布广且种类繁杂、将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而这也恰好为VR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结合提供了契机。他解释到VR具有沉浸感、交互性、想象性和智能性四大特性,在文化遗产中的数字保护、虚拟修复、宣传展示、虚拟浏览、数字博物馆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通过VR,我们可以解决文化遗产保护的传统问题,提升文化遗产的保护效果,增加文化遗产的展出机会,提高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

周明全教授介绍了其团队的现有工作。如“复活的秦兵马俑”,通过三维扫描秦兵马俑碎片,对其进行计算机拼合,并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活化呈现;“丝路花雨”,通过VR技术展示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并与欧洲的重建罗马相呼应;“中华文化知识工程”,利用数字化手段与互联网方式,对现有文化知识与遗产遗存进行数字化,完成数据采集、汇集、入库、管理、分类,通过在线平台进行共享、展示和传播。周明全教授还展示了北京明清文化的虚拟展示、故宫重要文物的数字化修复、数字博物馆VR技术应用、文化旅游景点虚拟展示、中华文化历代服饰展、古代名人的面貌复原等一系列项目成果。

周明全教授以“文化遗产保护意义重大”“VR技术发展迅猛”“VR+文化遗产保护势在必行”三个关键句总结了讲座内容,解答了师生们的提问,并畅想了VR运用在档案、文物可视化与利用方面的可能性。讲座为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师生开阔了视野,推动师生对虚拟现实应用的思考。

VR(虚拟现实)与文化遗产保护”讲座是“数字记忆建构理论与方法”课程的课堂知识延展。“数字记忆建构理论与方法”课程是冯惠玲教授在档案学专业领域开发的创新型课程,课程从内容编排、教学模式、作业形式、配套活动、考查方式上都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为出发点,强调学生的互动参与,以项目开展与课程讲授并行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即学即用的机会,使课堂知识迅速有效地转化为实际能力,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以期在数字时代的背景下,为档案学及信息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