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清华简”与古代文史研究
2015年4月9日晚,清华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刘国忠教授做客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专家讲座”,为广大师生作了题为《“清华简”与古代文史研究》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是专家讲座古籍系列的第一场讲座,同时也是北京师范大学2015年“世界读书日”暨第八届大学生读书文化节系列活动之一,特邀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副书记李永明副研究馆员为主持嘉宾。刘国忠教授青年时期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先后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教授,历史系副主任。近年来主要致力于清华简的整理和研究工作,是著名的出土文献研究青年专家。就在讲座当天早上,召开了清华简第五辑整理成果学术发布会,受到学界的热切关注。
一、 文字及其载体
文字是人类的伟大发明,它是文明诞生重要标志,也是文明传承的文化载体。文字的书写需要载体,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文字载体亦有不同:埃及书于纸草之上、两河流域使用楔形文字和泥版文书、中国则书于竹简、木简、帛书、竹帛之上。
中国以竹简为书写载体历史悠久,甲骨文、金文中的“竖起”现象说明当时主要文献以窄条状的简为主要书写材料;墨子所说的“书于竹帛”反映了简帛作为中国古代文字载体的真实面貌。东汉之后,简纸并行,直至隋唐。
二、清华简的入藏和整理过程
2008年7月15日,“清华简”入藏清华大学,7月18日到10月初,清华大学开展了对清华简的抢救性保护工作,进行逐枚清洗、杀菌。2008年10月14日,清华大学邀请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的十一位学者专家,召开“清华大学所藏竹简鉴定会”。学者对简细心考察鉴定后得出结论:这批竹简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竹简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对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文献学等许多学科将会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
三、 清华简与古代文史研究
从清华简入藏的第一天开始,刘国忠教授便有机会和实物相处,因此对“清华简”十分熟悉。刘国忠教授介绍道,目前,清华简的整理工作才刚刚起步,我们对于它们的认识也还很肤浅,因此当前讨论清华简对于文史研究所产生的推动作用也还只能是初步的,随着整理工作的不断展开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清华简的学术价值将在今后不断得以体现。
清华简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1、时代很早:“清华简”抄写时代约为公元前305年,没有遭遇秦始皇焚书之厄,保存了先秦古籍的原貌,属于国宝级的奇珍。2、数量众多:“清华简”总数约为2500枚,是迄今发现的战国竹简中数量最大的一批,内容异常丰富。3、意义重大:“清华简”全部都是古书,经过编排,总共有64篇文献,内容都极其重要,许多书籍的价值可谓空前。
刘国忠教授总结了“清华简”的整理研究工作对于古史研究的重要的意义:1、重现了先秦时期的《尚书》等经学文献及类似典籍,对于中国学术史、历史文献学等许多学科将有重大推动作用;2、揭示了众多闻所未闻的历史真相,在历史学界产生激荡;3、发现了前所未知的周代诗篇,对文学史研究有重大意义;4、复原了楚国历史及历史地理;5、揭示久悬未决的《周易》疑谜,对探索《周易》的起源问题有重大意义;6、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十进制数学算具实物 ——《算表》,为科技史和世界数学史研究提供新的材料;7、推动古文字特别是楚文字的研究,有助于古文字研究基础的转型;8、加深了我们对于古书及古籍整理工作的理解。
刘教授在讲座中穿插讲述了很多“清华简”整理研究过程中的种种趣事,在讲解“清华简”对古史研究的重大意义中结合实例带领同学感受“清华简”承载的厚重文化。尤其是用《算表》进行数学运算演示,使得同学连连惊叹古人之智慧,更深切地领略了“清华简”之魅力与意义所在。讲座的最后,刘国忠教授向大家出示了一幅以清华简字体写成的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在座各位共勉。
(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