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李建平:魅力北京中轴线

13.10.2014  10:21

  2014年10月10日晚,应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专家讲座”之邀,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北京史研究会会长李建平研究员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魅力北京中轴线”的讲座。
 
  李建平老师首先指出,中轴线凝聚了北京这座城市文化历史发展的精髓,它不仅仅是北京城市的脊梁,更是关于北京人文历史、道德教化、风俗民情乃至社会发展的一条文化命脉。这条长达7.8公里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主体建筑平衡对称、高低有别、错落有序,是世界城市建设历史上最杰出的城市设计范例之一。建筑大师梁思成这样赞美这条中轴线:“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分布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申,一贯到底的规模。”
 
  近年来,北京中轴线成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的热门。李老师认为,中轴线将北京具有表征的地标性文化实体与历史文化内涵结合在一起,叙说了北京这座城市的精髓所在,体现出了北京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巨大张力,充分诠释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线性文化遗产”的无限魅力,申遗无可争议。但遗憾的是,部分建筑遭到破坏而失去了其原有的神韵,加之我们也还未能完全诠释中轴线玄妙之处,申遗工作中对此还有待进一步的考证和遗迹的修复。
 
  随后,李建平老师从中轴线上“内九外七皇城四”中的城门探究开来,以中轴线南端的永定门为起点,通过大量丰富、珍贵的图片,依次讲述了天桥、正阳桥、前门、大清门、中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天一门、神武门、景山、地安门、万宁桥、钟鼓楼等建筑的特点,揭示了这一系列建筑中蕴含的天地交泰、阴阳和合、天人合一、中庸、无为、刚柔并济、以农为本等内涵,充分展现了中轴线建筑群所代表的中正、对称、和谐、创新的文化特点。
 
          讲座后,李老师就同学提出的“北京城西北角的元城墙为何缺一块”、“怎样保护古建筑才能有利于文化发展”、“古建筑的开发和保护如何统一”、“古城修复是否有悖于申遗条例”等问题做出了精彩的解答。
 
(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