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本体论的孤独与隐喻的慰藉

23.03.2015  18:04

    3月17日晚19时,由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举办的“本体论的孤独与隐喻的慰藉——加拿大皇家学院院士、诗人蒂姆•利尔本(Tim Lilburn)讲座”在京师学堂第一会议室圆满落幕。讲座由诗人西川、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共同主持,著名诗人欧阳江河、王家新、田原、安琪、橡子,批评家孙晓娅、周瓒等出席。

  拥有“加拿大的惠特曼”之称的蒂姆•利尔本生于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里贾纳,他曾长期生活在小城萨斯卡图,出版有十余部诗集和思想性随笔集,并获加拿大作家协会奖和总督文学奖,被称作当代加拿大最有头脑和最富发明性的诗人,北美文学评论界称他为“当代加拿大最令人敬畏的诗人”。


 
  讲座当晚,蒂姆•利尔本教授深厚的哲学修养与开阔的文化视阈为中国诗人、学者、诗歌爱好者打开了诗歌与大地、诗歌与人本身、诗歌与哲学的关系图谱。讲座从美国当前颇为流行的“心理疗法”谈起,蒂姆•利尔本说:如今,数以百万计的北美人寻求心理治疗以释放压力,这根源于某种“被剥夺感”,这种被剥夺感可被称为本体孤独。“这些治疗建立的基础都是相信某种钥匙隐匿于表面下,封锁于冲动中,潜藏在被忽视或压抑在故事里。从浮于表面的线索与数据中却可获得某种‘人’的一致性,探索到鲜活并有治愈力的一面。通往这一无意识的经验层面之路就寓于对话之中。”


 
  蒂姆•利尔本教授认为,传统的心理疗法收效甚微,但从诗歌进入,却有可能抵达人们心灵深处的孤独。“我不是指具体的诗,比如华兹华斯的卓越浪漫主义,或惠特曼对大地的赞美,而是指诗的本性,诗的基本元素,诗力量的本源。比如隐喻的结构,戏剧化地、逾越性地将实物与虚幻融合。常规与怪诞的相容,或是揭示性的隐喻与看似无序混杂的本体相结合的过程,这些使治疗人类无助的孤独成为可能。”他表示,抒情诗的核心是一种凝视,是一种被吸引住的目光,是攀至巅峰达到冥想的意境。如何将人带入这种状态依赖于主体的现实性,“那是你所挚爱的某条街道,那束下午的光线。从这种凝滞中生出爱意,在实物与某一种关系面前,人们保持宁静甚至敬意。”

  蒂姆•利尔本教授长期关注环境哲学,他认为,诗意的冥想不应被解读为在处理环境危机带来的现实问题时逃避责任。“它并非逃避环境主义的行动,而是一种用宁静的思想取代行动的生活;它不是政治息声主义。在我所处的社会里,环境灾难源自泛文化的、长久以往的认知性臣服,是广泛接受的自我形象与人类责任的最终现实表达。为我们所处的和活动的境地,我们或许可以学着去爱,去哀悼。”

  蒂姆•利尔本教授抒情的演讲将在座各位引入诗意与哲思,作为诗人,他的诗歌语言却含有某种让人敬畏的“凶狠”品格与沉凿力度。提问环节,来自不同专业但对诗歌有着共同热爱的师大学子向蒂姆•利尔本教授请教了诸多具有哲学深度的诗歌问题,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国际写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