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张志清: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展望

28.05.2015  18:50


  2015年5月27日晚,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研究馆员应邀来到我校图书馆“专家讲座”,为广大师生作了题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展望》的精彩讲座。在讲座前,我校党委副书记刘利与嘉宾进行了简短的会晤,就古籍保护工作交换了意见。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黄燕云担任特邀主持人,图书馆古籍部的全体馆员参加了讲座。本次讲座是北京师范大学2015年“世界读书日”暨第八届大学生读书文化节系列活动之一,也是图书馆专家讲座古籍系列的第三讲。

  国家图书馆继承了大量宋代以来历代皇家的珍贵书藏,讲座一开场张志清首先向大家展示了国家图书馆馆藏的珍贵雕版印刷品的照片,使大家了解到古籍的美丽和脆弱,以及古籍中深厚的文化内涵。

  张志清介绍了古籍保护面临的一大难题——专业修复人员的稀缺。建国初期的古籍修复行家大多学历低,职称更是难得评上,他们能将古籍修得十分精彩,却没有留下关于修复技艺的只言片语,而德国修复师的经历告诉我们,经验和科学的传承极为重要。目前,古籍修复师稀缺,但面临很多师傅年纪大且后继无人的现状,为了古籍修复师的培养和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与长久发展,急需加强古籍修复学科的建设。

  接下来,张志清仔细介绍了“中华古籍保护计划”。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正式开展“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主要有五方面的工作内容:

  一、开展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建立中华古籍联合目录和古籍数字资料库。摸清全国古籍收藏底数,为进一步开展古籍保护工作、加强对文化遗产的管理创造条件。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研制了《古籍定级标准》、《古籍普查规范》、《全国古籍普查登记手册》,研发并部署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平台,据2014年面向全国各省级古籍保护中心调查显示,全国2583家古籍收藏单位收藏古籍5112439部,总量超过50000万册件。

  二、建立《国家珍贵古籍目录》,实现古籍分级保护。从2008年至今,国务院公布了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有11375部古籍入选。目前正在审批第五批、共计974部古籍。四川等18个省份也开展本省《珍贵古籍名录》的评审工作,古籍分级保护制度逐步建立起来。

  三、命名“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完成一批古籍书库的标准化建设。至今国务院共批准四批共166家单位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共计收藏古籍超过2000万册。评选工作有效促进了各古籍收藏单位对珍贵古籍的保护,通过新建或改建古籍书库,使古籍存藏环境得以显著改善。

  四、加强古籍修复保护工作,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古籍保护专业人员。整体的古籍保护涉及方方面面,而最重要的工作在于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其主要措施为建立三位一体的古籍保护人才培养机制:开展了350个培训班,培养几千名修复人才;建立12家国家古籍保护人才培训基地,13家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在4所高等院校培养古籍保护专业硕士研究生,并在上海复旦大学成立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为培养具有较高水平的古籍保护专业人员打下基础。

  此外,要改善古籍收藏环境,建立符合行业标准的古籍库房,建立和完善库房管理制度;建立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和修复室,为科学规范地开展古籍修复工作提供条件,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给予古籍修复支持。

  五、逐步形成完善的古籍保护工作体系,建立结构合理的领导机构和业务机构,使我国古籍得到全面保护。目前建立了1家国家古籍保护中心,31家省级古籍保护中心,1家行业古籍保护中心,为古籍保护提供强有力的上层建筑保障。

  张志清在讲座过程中处处流露对古籍的爱惜和对古籍保护计划的期待,间或穿插介绍了古籍研究专家、各地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在开展古籍保护工作过程中的趣事,拉近了在座师生与古籍保护事业的距离,并鼓励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通过各种形式加入到古籍保护工作中。
 


(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