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专家与媒体记者畅谈上甸子本底站风云观测六十载

08.02.2018  18:04

 

2月7日,以“翻开华北大气观测日记”为主题的科普宣传活动在密云上甸子大气本底监测站(以下简称上甸子本底站)举行。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林伟立、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大气成分研究所副所长徐晓斌、京津冀环境气象中心副主任权维俊与中央电视台、北京科技报、新华网等10余家中央和市属媒体畅谈上甸子本底站60年来在华北大气观测中发挥的作用。

所谓“本底”是指“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条件下大气各成分的自然含量”,因此,大气本底观测站一般选择在远离人类活动和污染源的地区,以最大限度“还原”大气原貌。

 

上甸子本底站位于距北京市区约150公里的密云区高岭镇上甸子村,地处京津冀区域中心位置。1958年1月开始常规的气象要素观测和发报。该站是我国最早的大气本底站并入选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网(WMO/GAW)区域大气本底观测站,2017年成功入选中国气象局大气本底野外科学试验基地。今年1月9日,被中国气象局授予“中国百年气象站”。

自1958年开始气象要素观测和1982年开始大气成分观测以来,上甸子站积累了一批长时间序列的气候、大气成分观测数据,从仅有的几种地面气象要素观测发展到目前的功能齐全、涵盖地面气象观测、大气垂直探测、干湿沉降观测、辐射与气溶胶观测、反应性气体观测、温室气体观测6大类160余种要素的观测的完整的体系。” 权维俊介绍。

 

通过对上甸子本底站60年的气候数据分析可以发现,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具有明显阶段性特征;降水量明显下降;空气相对湿度呈上升趋势;平均风速呈下降趋势。这种趋势与气候变化的大背景相符合。此外,从大气成分来看,近10余年上甸子地区除了臭氧外,PM2.5和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均成明显下降趋势。“我们利用2005年前后的观测数据分析发现这一趋势,2005年正是我国开始大力度开展大气污染治理的时期,这些数据充分体现出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的效果。”徐晓斌说。

 

2017年,居民实实在在感受到北京空气质量转好,而上甸子本底站的观测数据也充分反映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上甸子本底站的监测结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指示剂’,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的效果和状况,也是‘前瞻器’,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判断生态文明建设可能存在或者潜在的问题。”林伟立评价道。

在上甸子,各媒体记者还参观了温室气体室、气溶胶和反应气体室、楼顶采集及辐射观测平台,就关注的建站历史、选址初衷、重点工作等问题进行提问。

此次活动由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减灾司主办,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市气象局承办,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中国气象报社协办。(叶芳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