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国家记者2017年人大培训项目结业

27.11.2017  19:55

11月24日下午,“一带一路”国家记者“中国发展研究与媒体交流”2017人大培训项目结业仪式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新闻楼举行。

外交部新闻司公共外交处处长刘禹同参赞,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中非新闻交流中心主任陈喆、中国-南亚东南亚新闻交流中心主任冯琳;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胡百精、国际交流处副处长李贞实、两中心记者人大培训项目执行负责人新闻学院教授钟新,参与项目的39个国家的42名记者,以及先后参与项目工作的部分学生志愿者,共同庆贺“一带一路”媒体合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共同期待未来深化合作。

在本期项目中,来自非洲国家主流媒体的27名记者和来自南亚东南亚国家主流媒体的15名记者在华开展了为期10个月的采访、交流、学习和实习活动,包括在人民大学的22场“中国国情”和“媒体前沿”专题讲座、6场旨在促进中外记者交流的媒介沙龙,接受了30场人大新闻学院国际新闻传播等专业硕士生的专访,以及由两中心组织的从全国“两会”、博鳌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到党的十九大等重大活动报道,中国媒体实习、各地政府企业等机构采访、汉语学习和中国文化体验等。

仪式开始,全体与会者观看了回顾视频,重温了过去10个月记者们在人大参加的每场讲座、每场媒介沙龙,以及与人大新闻硕士们面对面的专访。

在致辞环节,刘禹同从国家外交层面上对本期项目进行了总结并提出期望。他认为,经过十个月的学习和报道工作,各国记者已较为全面地感知和了解了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同时,通过不同的方式分享了他们国家的文化。党的十九大后,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中国新时代外交工作的两大重心。他希望记者们将在中国的所见、所学带回他们的国家,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促进各国与中国的对话与合作;并表示,“中国的大门永远向世界敞开”,欢迎更多外国友人来到中国,也欢迎结业的记者们再次来华。

李贞实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化建设视角肯定了培训项目的重要意义,并对记者们完成学业表示祝贺。她表示,中国人民大学重视国际化建设,目前已同57个国家和地区的255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截至2016年底,在校留学生人数达到1468人。学校还开设了暑期国际小学期和全英文硕士项目,并参与了全球范围内13所孔子学院的建设。国际交流处期待进一步加强同两中心的合作关系,并将在学校层面给予此类项目更多支持。她最后表示,欢迎在人大学习十个月的非洲亚洲记者们以校友身份再次来人大。

胡百精从新闻学院承办项目的角度总结,表达了对合作方和各支持机构的感谢,并简要介绍正在筹备的全英文硕士项目。他认为,经过近一年的学习和工作,记者们“在了解中国方面已经称得上是专家”,但对于中国的了解不能就此止步,他说:“信息是无限的,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不断了解”。胡百精告诉记者们,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计划于明年开设全英文硕士项目,同时将设立项目奖学金,欢迎并支持“一带一路”国家记者们来到中国、回到中国学习。

致辞结束后,刘禹同、李贞实和胡百精为参加项目的42名记者逐一颁发了结业证书。

刚果(金)潜力报国际部主任卡布库(kapuku)和印度独立新闻社记者扎米尔(Zamir)分别代表两中心记者发言。他们表示在本次培训中收获颇丰,十分感谢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辛勤付出和周到服务,并期待再次来到中国学习、工作。

项目结业座谈会上,两中心记者演唱了各自国家的歌曲庆祝结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同学们与两中心记者合唱了《朋友》和《明天会更好》两首中文歌曲,表达了彼此间的友好感情。

据介绍,为促进中国与非洲、南亚和东南亚国家媒体间务实合作和交流,民间组织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分别于2014年、2016年创办了“中非新闻交流中心”和“中国-南亚东南亚新闻交流中心”项目。2017年,两中心共邀请39国42名相关国家主流媒体记者来华参加项目,并委托中国人民大学承办“中国发展研究与媒体交流”主题系列活动,旨在帮助“一带一路”国家记者掌握涉华第一手信息,促进媒体交流与合作,增进人民相互了解,增进友谊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