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宝刀不老刻人生————记我校退休教师、根艺师彭永娥(图文)

20.12.2016  22:06

 

 

 

 

潘彩清 摄影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微星。又到凌晨4点了,彭阿姨家彻夜明亮的灯光缓缓熄灭。这样的不眠夜,已经重复了3000多日。“看来,彭阿姨又有创作灵感了。”小区里值夜班的保安刘跃利自言自语。

  今年76岁的彭阿姨叫彭永娥,因为痴迷根雕艺术21年,在小区内颇有些名气。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走进彭阿姨家,满屋子闪闪发光的根艺作品耀眼吸睛。书架上、桌子上、走廊上、柜子上……这些根雕都是她亲手雕刻的,有栩栩如生,奇绝妙趣的中国古代人物根雕,有笔走龙蛇,精雕细琢的文房四宝根雕等等。那些经历千年百载的树根,经过一双巧手修饰,便变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千姿百态的天趣之图,或飞禽走兽,或龙飞凤舞,或仙境,或凡界……活龙活现,妙趣横生。作品纹理流畅飘逸,千姿百态,具天然之美。这刀法娴熟老练的技艺俨然是得大师真传使然,彭阿姨是出身于根艺世家吗?

  “不是,不是,我是半路出家,只是爱好。” 听到记者的问题,谦逊的彭阿姨急得直摆手,“我的作品只是根艺,谈不上什么雕刻艺术,我也只是根艺行当里的学生,刚刚能刻出形状,还远未直抵艺术作品的神韵呢。”

  彭永娥,1940年出生在一个农民家里,原籍江苏铜山。1994年退休前是我校体育与艺术中心干部。她文化水平不高,也缺乏艺术知识和理论基础,但却心思巧妙,勤学好问。21年痴恋根雕技艺,刻苦钻研,真可谓是“为伊消得人憔悴。”现为北京根艺研究会理事,海淀区根艺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高级根艺师。

   小树根上发芽了大梦想

  提到创作之初,彭阿姨陷入了幸福的回忆:1994年春天的一个早晨,她去爬百望山。下山路上,一不留神被一个小圆石头滑倒,“一屁墩”坐在地上,疼得半天没站起来。“我一边坐在地上休息缓解疼痛,一边顺手捡块尖石头撅着拇指粗的小灌木,抠着抠着就抠出一个拇指粗长约40厘米左右的小树根。当时也没想什么,就把这个小树根拔起来,拔出来一看,先是觉得大概的轮廓像仙女飞天,后来就越看越像,越看越清楚,当时就想回家用家里的切纸刀把多余的部分划下来。就把这个小树根带回了家。”没想到,就是这条看似普通的小树根儿,却施展出意想不到的魔力,把彭阿姨吸引到了一个她从未触及的绚烂多彩的繁花似锦的艺术殿堂—--刀刻瑰宝。

  第一部根艺作品叫《飞天》。雕刻《飞天》是从54岁开始的。这第一步竟是完全的“无师自通”。“我捡着这根小树根儿之后的第二天就到市场上买了把小木锉,还找来裁纸小刀、废改锥、小锯等简单的工具;把裁纸刀磨出了尖,用来抠、挖、挑、钻那些纹路和凹洞中的泥垢。”彭阿姨回忆说,“在最初创作的日子里,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做饭、买菜、逛商场、甚至去医院拿药排队时都在想着怎么去创作。这样的思考带给了我幸福感。”

  处女作《飞天》的诞生给彭永娥带来了信心。之后,她又陆续捡了几个小树根,做了几件小作品,分别是《玩蛇》、《沧鹤》、《海豚》、《竞技》、《卧狮》。这几件作品参加了我校“三八妇女节“时举办的“勤、巧、美”手工艺术品展览,被评为特别奖。

  朽木良才 稀奇古怪   根艺在中国的发展可谓是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就已经会雕刻木像做装饰品。根雕作品就是根据树根的形状去创作,所以根雕艺术讲究‘七分天成,三分人工’。选材是根雕制作的第一步。选材来之不易,先要挖树根,不过,树根可有讲究的:要不易裂开,质地硬,还要有型的树种。选材的标准可概括为“稀、奇、古、怪”四种类型。彭永娥说,“这是我选材的标准。选材这件事情是创作的前奏。”在普通人看来,烧火做饭的树根、废弃不用的朽木,都是些毫不起眼的东西,但这些老树根经过彭阿姨的巧手加工,都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成为了一件件精美的根艺作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自从退休后,彭阿姨就坚定地把根雕作为后半生的大事,她的目标是“将根雕进行到底”。为了真正学会并掌握根雕这门传统技艺,她除了从书本上学习外,还到处拜师学艺,只要知道谁会做根雕,她就登门拜访,虚心请教如何杀虫灭菌、去皮、加工、抛光、上色、配座等技术,结合自己的实践,一点一点地积累有关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初步掌握了根雕的技艺。1995年9月她的作品《卧狮》初次参加第二届全国根雕展,并获二等奖。这给了她巨大的鼓舞,也给了她战胜困难的勇气,使她越发痴迷地在根艺这个梦幻世界中畅游。

  找到有价值的根雕素材,是做根艺的第一步,也是很关键的一步。开始时因为没有素材,她整天东奔西跑买根雕素材,因此成为官园花市的常客。出去郊游,她无心观赏风景却跑到农民家的柴火堆去挑,发现有用的就掏钱买回来。她听说河北兴隆县有卖根材的,她就到西直门坐长途车专程去采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番艰苦的寻觅,她终于买到一批比较好的材料。

   巧夺天工 枯木逢春

  彭永娥非常有想象力,一个个凹凸不平的树根,在她看来就是一只只不同的动物。树根找到后,先要去树皮,再晾干,然后根据脑子里想象的样子,磨平、钻洞、雕刻、细磨,最后喷上漆,就完成了。脑子中想象的样子能够通过手中的刻刀精准地凿、挖、刮、拉、钻、刨、磨,经过她的刀削手抚,龙,必是腾云驾雾,甚至有些张牙舞爪,似脱手就要飞离。龙腾盛世,蛟龙出海石鹏阿姨的经典之作。

  与别家作品的巨大不同,也可以说是彭阿姨根艺作品的突出特点。她“心思巧妙”的功力,不仅在于形态逼真,还巧夺天工地把树根自身的缺点充分利用。彭永娥在根艺创作中注意最大限度地保持根材原有的形状和纹理,包括色彩、孔洞、枝杈、斑点,就连根材本身原有的瑕疵,都可以巧妙地加以利用变成作品的特色。她的作品《海豚顶球》活灵活现,但是谁能想到海豚身上大大小小的圆形斑点,竟然是树根上的霉斑,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奇妙力量,增加了作品的天然造化之美。此外,为了崇尚自然,保护自然,她始终坚持两条:第一,她的所有作品完全保持自然状态,除配底座外决不搞人为的拼接;第二,坚持使用普通的锯、刀、锉等手工工具而不用电动工具,以免有损根材天然的神韵。因此,她为每一件作品付出的劳动相当惊人,一般作品要几个月才能完成,有的大件作品竟要花一年多时间。

   巧手“笨招儿”现“神作”

  20多年的时间,她用省吃俭用的3万多元,购买创作所需的原材料、工具。在彭阿姨的手中,用坏了多少把刻刀、手锯,磨坏了多少片砂轮,她已无从记起。但是每一件作品的创作过程,从最初的寻根、清除泥土、初次构思、沸水煮根、剥皮防虫、修剪树根、二次构思、雕刻、打磨、上漆、打蜡、抛光等十多道工序,她都如数家珍。彭永娥认为,进行根雕创作必须着眼于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之形,溢自然之美,而一切人为艺术的再创造的痕迹需藏于不露之中。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达到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汗水浸透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

  出门在外的彭永娥,有两大特点:一是戴帽子,二是戴手套。因为没有时间打理头发,她的头发老是乱七八糟的,出门之前胡乱梳两下,戴上帽子,便看不出头发乱;因为常年握刻刀,她的手上都是刀口、老茧、血泡,因为不雅观,所以手套一戴就解决问题了。有一次她去买菜,无意中摘下手套想捏捏菜是否新鲜,卖菜的大妈吓一跳,说:“老姐姐,你这手是受了啥伤啊?”彭永娥赶紧说,是干活干的。卖菜大妈很惊讶:“你干的这是啥活啊?啥活也不能把手干成这样啊!”彭永娥只是笑一笑。“我做根艺用刀雕琢功课时,从没觉得手疼过。有时候用刀不稳刻得不好,或者刻错了,我都希望这一刀剌在我手上,也别错在我的树根上。”

  彭永娥不断追求,潜心创作,其作品丰富,创作20余年的执着探索,收获颇丰:她先后创作约50余件根艺作品,获得很多奖项。1995年其作品《卧狮》首获全国根雕展二等奖,2004年作品《霸王气》、《留恋》等8件作品获得海淀区马连洼地区迎春艺术展特别奖;2005年学校百年校庆举行个人根艺精品展,同年作品《升华》获北京市第九届“根艺奇石”优秀作品展二等奖;作品《蛟龙出海》、《尚礼》、《祥云》、《扶摇直上》分别获得2006年、2007年、2009年北京市根艺作品展金奖;2010年作品《杂耍》获北京市根展银奖;2011年作品《》获北京根展金奖。2010年彭永娥被北京市根艺学术评定委员会审定为北京市高级根艺师,成为首批评定的35位高级根艺师之一,还被选为北京市根艺研究会理事,2006年先进个人;海淀区根研会副会长。2009年北京市根艺研究会出版的《北京市根石艺术家简介》中,对彭永娥作了专门介绍,文中称其“作品的最大特点是:纹理流畅、飘逸,千姿百态,天然之美,赏心悦目。” 2016年参加北京根雕协会根石艺术展,作品龙腾盛世、狂舞获2枚金奖,鹿回头获得1枚银奖,并获得根石艺术事业发展贡献奖奖杯。

  在北京的根艺界,彭永娥是第一个举办个人根艺展的女性。  

   “我就是树根,对根艺的热爱在雕刻我的余生。”

  “酒香不怕巷子深。”慕名而来赏玩彭阿姨根艺作品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有人想买走。彭阿姨说:“我可以把作品捐赠给收藏机构,让更多真正喜爱它、珍惜它的人看到,让它的天然之美流传,让它的不可复制性永恒。但每一件作品都是我的孩子,我永远不会卖掉它们。”“有时候觉得我自己也有些像这些树根,闲置一边无人赏识。可是,对根艺的热爱令我不能停歇,寻找、选择、雕刻、打磨等,将我退休后的生活一刀一刀刻出形状,我乐在其中,心满意足!”

  彭阿姨的创作多是在夜深人静的晚上,白天嘈杂事多,很难安静下来,夜幕降临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激动起来,因为,又可以全身心地沉醉在自己的根雕世界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