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报》 记者 徐建华
肃静的化学实验室里,朱洪亮正认真观察三角烧瓶中面料的褪色情况,烧瓶中的粉红色面料已经在沸腾的二甲基甲酰胺中处理了超过10分钟,然而溶液颜色依然没有任何变化。“果然是活性染料,与预测的结果一致。”他的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这是北京市纺织纤维检验所(以下简称北京市纤检所)检测中心技术总监朱洪亮每天的工作之一。从2007年加入全国纺织纤维检验战线,8年来,他从普通检验员成长为技术骨干、从主要从事纺织纤维检验工作变成检验科研一肩挑、连续5次成为北京市质监系统优秀工作者。现在,他的荣誉簿上又多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15年全国质检系统先进工作者。
这完全是一个空白
2008年初,刚进单位没多久的朱洪亮就迎来了一个重要的任务:单位成立了一个新项目实验室,由他和另一位同事一起负责皮革及地毯产品的扩项任务。无论是对于北京市纤检所还是朱洪亮他们,这项工作完全是个空白,困难可想而知。
在深入到皮革和地毯这个新项目后,朱洪亮发现,有的标准在实际中根本无法使用,有的标准标龄太长无法适应新需要。为此,他开始不断寻找标准主要起草人或者相应的标委会,沟通标准的具体细节,慢慢地掌握了标准体系和规律,也促使他后来成长为全国家用纺织品标委会、全国纺织标委会印染品分会两个标准技术委员会的委员。
有了标准,还需解决设备难题。有时候,新设备都是企业刚生产出来,朱洪亮必须和工程师一起研究如何使用。
实验室建成后,2009年,北京市纤检所正式提出了申报国家纺织及皮革产品质检中心。过完2010年春节,该中心评审也迎来了最后的收官阶段,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朱洪亮父亲被查出患上鼻咽癌。从此,他的时间被分成两部分:白天努力工作,晚上或休息时探望和照顾父亲。功夫不负有心人,中心终于顺利批复,而父亲身体也持续康复。
从零开始又非从零开始
2013年4月,北京市纤检所联合四川大学申报了质检总局公益性项目“无铬皮革及其制品质量及检测标准体系的建立”,得到质检总局的批复后,朱洪亮和同事立即赶往成都,和合作者一起填报正式版的建议书和预算编制说明。
好事多磨。虽然经过30多个小时的连夜奋战,但由于经验的缺乏,当年并没有申报成功。随后他们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资料,终于在2014年12月与其他课题一起优化整合为“皮革及制品质量和安全检测关键技术研究”后申报成功。这标志着北京市纤检所科研工作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也为朱洪亮的科研工作积累了新的经验。
2012年,完成了国家级质检中心申报和传帮带之后,朱洪亮再次转战新的领域——科研,进入了单位新成立的科技室工作。就在朱洪亮还在为新项目实验室奔波时,有一天接到了北京化工大学一位教授的电话,该教授声称拥有一项棉/氨混纺快速检测方法,已经在食品等方面得到了应用,想在纺织方面尝试。朱洪亮和同事们一起,对于该技术通过棉/涤纶、棉/腈纶等混纺的测试,发现效果不错后,于2010年成功立项了质检总局计划性项目“棉/氨混纺织物氨纶含量快速分析方法研究”。
朱洪亮和同事们从收集的数千个样品中精心挑选了有代表性的样品进行了分类和拍照,对试验的各个细节进行了反复推敲和试验,对试验条件和参数进行了大量研究,终于成功建立了理想模型和最佳方案,做到了1分钟内准确无损鉴定棉氨织物中的氨纶含量,并于1年后顺利结题。
在短短3年时间里,朱洪亮已经和同事们一起完成了15项质检总局科研项目,其中“三聚氰胺纤维的定性定量分析”的研究成果已经申报标准,目前国标委已经提供了该标准的计划编号。
从空白起步,迎难而上,朱洪亮正用一股拼劲,闯出自己的一片科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