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年味乡愁 传承民族精神
中国青年网北京2月12日电 (记者 杨丽 曲畅)正月初五,年味仍在继续,而乡愁,却愈来愈浓。初五俗称“破五”,不仅象征着破除禁忌,进入新一年的开始,更意味着乡愁的一次深深的播种。对节前归家的游子来说,初五即是返程的启动日。过了初五,将要再次告别熟悉的家乡,告别父母亲人,怀揣饱满而又浓郁的乡愁,依依不舍地踏上归途。
春节期间是年味乡愁最浓烈的时刻,也是最能体现这种中华民族特有情怀的时刻。每年此时,无数漂泊在外的游子,为了同一个目标,北上、南下,赶赴天南海北,回到故乡,与家人团聚。每年此时,也有无数的基层工作者,坚守岗位不能回家过年。他们不是没有乡愁,而是把乡愁藏在心底,化作奉献的动力,为的是让更多的人能够回家品味年味乡愁。
春节期间,小区内的偷盗事件频发。为了保障业主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郑州市某小区物业公司52岁的纪阿姨和同事们放弃了回家与家人团圆的机会,白天黑夜24小时轮流值班。
高大爷今年60多岁,和老伴儿一起住在单位的宿舍里,分管着不同的街区。他说“做环卫工的年头算不清了,但孙女已经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了。”这十多年,高大爷和老伴儿从来没有什么春节假期,每年都是儿女从家里赶来看他们。他说他也很想家,“人年纪越大,就越希望能跟孩子们在自己家里热热闹闹地过个春节。”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曾说,“什么是乡愁?乡愁就是你离开这个地方会想念的。”乡愁这个充满文艺和柔情的词语,或许无数像高大爷这样的普通百姓,并不能准确说出其中蕴意。但是他们内心质朴的情感却是无处不乡愁。
家是乡愁的寄托。乡愁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一直以来就是中华民族难以割舍的符号,也是老百姓心中最为质朴、最为广泛、最为深刻的情怀。有团聚,才有亲情、爱情、友情的交流、互动与融合,才让中华民族传统习俗历经千年而历久弥新,才能让人们记得住乡愁。
日前一位山东旅客在淄博火车站面对前来送别自己的父母,突然跪地不起,并对着父母磕起了头,这一幕让无数国人感动唏嘘。儿子年近半百却不能守护在父母身边尽孝;双亲年近8旬却无奈独守空巢。这是无数普通人家庭生活的写照,无奈着,幸福着,因为牵挂,因为思念,因为那深深的中华民族乡愁情怀。
“每年春节,我是既盼子女回来,又‘怕’子女回来。因为他们回来呆不了几天,就又要离开家了。”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张林芬奶奶说出了许多为人父母的心声。
对于普通人来说,乡愁就是一家团圆,就是妈妈亲手做的一道菜,就是爸爸修葺的小瓦房,就是家乡流传久远的一首歌谣、一条经年不息的河流。对于国家来说,乡愁就是传统文化的活力迸发,就是祖国的绿水青山,就是汇聚成中国梦的无数普通百姓的梦想。
家是梦想的起点,也是梦想的落脚点。全面建成小康,不仅是物质幸福的小康,也是精神幸福的小康,不仅是家庭幸福,更是国家富强。走遍天下,终须归家。在那些经历了无数祖辈传承下来的习俗中亲历乡愁,才能记住乡愁,才能让中华民族精神绵延不绝、焕发光彩。
所有的出发,都是为了更好地归来。无论是“坚守者”还是“归家者”,心中都有一个同样的梦,那就是觅拾乡愁,品味乡愁,记住乡愁。从乡愁中汲取力量,在乡愁中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灵魂。
年味终将慢慢淡去,但乡愁却永不曾褪色。带着乡愁,我们又一次整装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