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独一无二青海大地绿更浓
22.01.2015 02:26
本文来源: 林业网
从2007年12月提出生态立省,到2014年青海省委提出“生态保护第一”理念,生态文明已经浸融在大美青海的血液里、骨髓里。为了让青海大地更美更绿,“十二五”期间,我省林业投资将超过100亿元,一项项重点林业工程得到实施的同时,我省还坚定不移地推动生态价值评估体系建设,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对重点区域进行铺绿,让广大群众享受到越来越多的绿色福利。青海,这个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人类的,更是生活在这里的411种陆生野生动物的,让我们在这个地球上独一无二的地方,和谐相处,快乐生活!
典范:南北山将变环城公园
“走,到南山听鸟儿叫。”
“来,我们去北山京韵青风景区赏月季。”
今天,西宁南北山绿化已经成为高原城市生态建设的典范,广大市民享受到了她带来的众多福利。
森林生态系统初成
自1989年实施以来,西宁市南北山一、二期绿化工程累计总投资16亿多元,绿化面积达20.93万亩,占西宁市郊总林地面积的72.6%,初步形成了以乡土针叶树为主,乔灌结合、针阔混交比较完善的山地森林生态体系。
【盘点2014年】这一年,西宁南北山投入绿化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9950万元,实际完成5550亩,其中北山前坡面1900亩绿化治理任务是今年绿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工程涉及22个绿化区,通过各单位连续60余天的努力奋战,共栽植各类高规格苗木32万余株,绿化效果明显。
五大效益已经显现
【效益一】通过持之以恒绿化,昔日荒凉的南北山重现生机,呈现出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优美的山林向城市渗透,构成了大规模的城市风景线和绿色屏障,使西宁市的自然景观有了质的飞跃。
【效益二】曾经市区四周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植被较差。每年夏季,经常性暴发山洪,西宁周边大大小小沟道里的洪水就会像猛兽一样直扑市区。随着南北山绿化、沟道治理力度的加大,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西宁越来越宜居,市民生活越来越安逸。
【效益三】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也得到有效保护。随着南北山森林覆盖率大幅提升,曾经一度绝迹的高原兔、环颈雉、“嘎拉鸡”、秃鹫等野生动物又多了起来。目前,南北山成为45种野生动物的家园。
【效益四】为了让西宁人民充分享受南北山绿化成果,省市政府和有关单位,陆续在南北山兴建了一批公园、景区和景点,已建成湟水森林公园、石峡清风等景区,与此同时省环保厅、市教育局等10多个单位结合自身特点和条件,也建成一批小景点。
【效益五】在西宁南北山变绿变美之后,海东市南北山绿化工程正式启动,投入绿化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突破3亿元,投入大、进展快、成效好。
【群众感受】群众认为,首先,西宁的景色因为南北山的绿意盎然而更加美丽了。其次,风沙小了。过去每到春天,西宁的风沙就特大,沙粒敲打在玻璃窗上会发出“咚咚”的响声,如今很少有这样的现象出现。再次,雨水多了,空气也没有以前那么干燥了。西宁获得“清凉夏都”美誉,也应该有绿色南北山的功劳。
行动:智慧保护野生动物
藏野驴、藏羚羊、雪豹、黑颈鹤、白唇鹿......目前,全省85%的野生动植物物种集中在自然保护区内。2015年我省将坚定不移地抓好保护与管理工作,力争自然保护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为野生动物提供更好的保护。
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家园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地,也是世界高海拔地区天然湿地、生物多样性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目前这些地方均被纳入自然保护区范围,这些地方是高原野生动物的天堂。
【动植物状况】青海境内现有高等植物3000余种,现有陆生野生动物411种,其中鸟类292种、兽类103种、两栖爬行类16种,分别占全国动物物种的24.6%、20.2%和3.2%。
【自然保护区】青海自然保护区建设,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保护青海湖候鸟起步,历经了初期、发展和快速发展三个阶段。截至目前,全省已建立12处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7处,三江源、青海湖、可可西里、隆宝、孟达和大通北川河源区等均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省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95.26%。我省已形成了布局较为合理、类型较为齐全、功能较为完备的自然保护区网络。
自然保护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我省坚定不移地抓好推进管理机构建设,力争自然保护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推进管理机构建设。逐步解决执法管理体系问题和制度体系建设问题,使保护管理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制度适应保护管理工作的形势需要。充实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监管力量,完成22个管护站点建设任务。
●推进生态保护工程。争取落实隆宝、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和大通北川河源自然保护区一期工程;积极争取和认真组织实施藏羚羊、雪豹等野生动物拯救工程,黑颈鹤、白唇鹿等野生动物保护工程等。
●率先在全国建成“智慧保护区”。推进监测体系建设,落实自然保护区补贴项目,建立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管理及监测体系。
编制:国家公园规划
生态是青海最宝贵的资源、最明显的优势、最亮丽的名片,也是后发赶超的最大潜力。
——积极谋划推进国家公园体制创建工作,国家林业局将我省纳入国家公园体制创建试点省份。我省编制完成《青海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规划》,这是全国首部国家公园建设规划。
——在全省102个国有林场、31个乡镇开展公益林、天然林保护补助资金与保护责任、保护效果挂钩试点,全面完成任务。出台了《青海省国有林地管护单位考核评比奖补办法(试行)》,建立了导向明确、奖优罚劣的绩效考核评比机制,得到国家有关部门肯定。
——组织开展大通县、平安县集体林权流转管理服务试点,出台了《青海省集体林权流转管理办法(试行)》,建立了县级林权管理服务中心,初步开展林权流转信息发布、咨询、申请、审批和交易服务工作,通过林权流转,我省农民获得了受益。
——全力推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工作,完成了《青海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综合报告》、《青海省生态系统综合监测体系总体方案》等九大主报告的初稿。
建设:群众享受更多绿色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最大的责任也在生态。
正因如此,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一直是青海发展的“关键词”、“主题曲”。2015年我省林业建设就是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总目标,以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为总任务,力争完成林业投资25亿元,实现“十二五”总投资达到100亿元以上,较“十一五”翻一番。
■【重点工程推动生态建设】继续实施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及国家重点公益林建设工程。切实抓好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工程、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做好木里、江仓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黄土高原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做好青海湖流域周边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收尾工作,完成省级验收。加快湿地主体建设步伐,申报1-2处国际重要湿地,6-8处国家湿地公园,开工建设6-10处国家重要湿地和国家湿地公园。
■【让群众享受到更多福利】精心实施西宁、海东南北两山绿化工程。西宁地区完成造林绿化13.49万亩,西宁南北两山低效林改造2.3万亩;启动实施西宁地区南北山三期绿化工程规划。海东地区完成造林绿化13.2万亩,其中海东南北两山完成造林绿化2.53万亩。突出湟水河流域、沿黄流域人口聚居区、工业园区、光伏园区、支线机场等重点区域绿化建设,将造林绿化5.6万亩。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大力支持西宁、格尔木等市建设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
本文来源: 林业网
22.01.2015 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