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童在阅读中领悟自然美
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省盐城市农村,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和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代表作有《草房子》、《红瓦》、《细米》、《天瓢》等。曾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金奖、冰心文学大奖、国家图
儿童文学应该让孩子读到什么?曹文轩的答案很肯定,那就是教会孩子懂得审美,发现美,领悟美。
美,来自于大自然。对那些懵懵懂懂、渴望求知的心灵来说,自然界的一花一木就是最好的启蒙老师。儿童会用什么眼光观察世界?这是需要作家在作品中进行引导的。和谐的生态环境和单纯的人性都是如此美好,曹文轩在小说中不断地强调这样的审美情怀。
“美感写作”,是曹文轩一直坚持的写作方式:对如诗如画的自然环境的描写,对至纯至善的人性歌颂,让儿童在阅读中领悟自然美,最终收获心灵的纯净。曹文轩擅长对自然风光的描写。对于这一点,他毫不含糊地加以肯定,甚至有打上自己作品特色商标的冲动。
自然风光中的“美”是曹文轩极为看中的价值取向。“美的力量大于思想的力量;再深刻的思想都会过时或成为常识,唯独美是永远的。”曹文轩不止一次谈到,“美是文学的基础,是我们活下去的理由,是我们得以升华的动力。”
他当然也是一个善于讲故事的人。在一次图书节的文化大讲堂上,他讲述了一个小小的童话故事《天空的呼唤》,朴素、纯净,如浅溪浸润草原,如淡云飘过蓝天。美感便从中荡漾开来,弥漫了整个大厅。
作为一位儿童文学的著名作家,曹文轩特别善于从自己的成长环境中发现美。比如水,水是曹文轩小说里一个永恒的意象。曹文轩曾深情地回忆自己的家乡:“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水乡。我是在吱吱呀呀的橹声中,在渔人噼噼啪啪的跺板声中,在老式水车泼刺泼刺的水声中长大的。我的灵魂永远不会干燥,因为当我一睁开眼来时,一眼瞧见的就是一大片水。”
曹文轩说,他的脑海里记存的故事,其中大半与水有关。水对他的价值绝非仅是生物意义上的。“它参与了我之性格,我之脾气,我之人生观,我之美学情调的构造。”
曹文轩的家乡在江苏盐城。这里是一个清水环绕,风景秀丽的水乡小城。他的作品多与水有关,河流、木船、小桥是其小说中常有的意象。
优美的风景不仅仅是纯粹的自然景色,更被作者赋予了象征意义,是人物纯净、心灵美好的外在投射。《红瓦》里亲大奶奶的苦艾表征着她的孤单倔强却生性善良;《蔷薇谷》里漫山遍野的蔷薇花与主人公顽强不屈的品质是一致的;《白栅栏》中雪白的栀子花与女教授的心灵是和谐的。通过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曹文轩在自然和人性中为儿童搭建了一座懂得审美的桥梁。
对话曹文轩
记者:您的作品中有大量的自然风光描写,独具特色。为什么偏爱对自然的描写?
曹文轩:风景描写最能体现写作功夫,若把自然风景描写得不落俗套,而且与作品的情调、氛围和人物的情境融为一体,这是很难的。
我小时候曾抄写过大量的描写自然风景的片段,这对我今天的写作受益匪浅,从中得到的恩惠无法用语言表达。如果没有当年的这些植入,我今天的作品绝对不会如此有特色。自然世界如此浩瀚,它自身构成的是一本奥义书。自然风光是自然世界,也是我作品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认为让小孩去读那些没有风景的作品是非常糟糕的。
我的作品之所以是我的作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元素是风景元素。从写作上来看,离开风景描写对于我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记者:您大力倡导美育,作品中也洋溢着“美”,原因是什么?
曹文轩:善即美。美使善得以实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说道:“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鲁迅才会在谈到美术时说道:“美术可以辅翼道德。”也才会有人说道:“只要这个民族还在爱美,这个民族就有希望。”净化、升华,既是道德的力量也是美的力量。
审美关乎人类的素质、生存的质量。而审美力却与知识教育有关。美与由知识形成的智力,是同构的。
美感产生之后,又反作用于知识,从而使知识也成为审美的对象。那些一流的科学家们日后在谈起他们的科学研究时,都富有诗意地谈到他们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是极具美感的。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共同的:如果是科学的,就一定同时是美的;造物主创造的大千世界,其结构是无比完美的。
记者:作为作家,您认为阅读的魅力是什么?
曹文轩:我有一个观点,阅读是一种宗教,或说是一种信仰。不管去哪个学校,我一定会把一句话送给孩子们:“天堂是一座图书馆。”阿根廷有一个作家叫波尔赫斯,波尔赫斯问什么是天堂,然后自己回答道:“天堂是一座图书馆”。
也许真的有天堂,但肯定遥不可及,因此,这样的天堂对于我们来讲,实际上意义不大。但梦中的天堂确实是美丽的,它诱惑着我们,于是我们唱着崇高的颂歌,意气风发,诗兴十足地出发了。走过一代又一代,一路苍茫,一路荒凉,也是一路的风景,一路的辉煌。然而,我们还是看不见天堂的踪影,我们疑问着,但我们却还是坚定地走在自以为通向天堂的路上。
读书能帮助我们发现前方,并引领我们走向前方。说到底,读书其实培养的是一种人的目光,一种眼力。不读书的人其实是没有前方的,也是没有未来的,也是没有过去的。
读书人读着读着就有了过去、现在和前方,风景无边的前方。什么叫读书人?我对此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就是拥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
大自然只是显示出他本来的样子,他本身不美也不丑,只是人的目光造成了天空和大地的美,这个目光一定是知识的目光。
读书是有情调的,所有的物种里面大概只有一个物种是讲情调的,就是人。可是人的情调是哪里来的呢?是书本培养的。我们说不清这些情调与哪一首诗有关,与哪一篇文章有关,这个我们已经说不清楚了,但肯定是有关的。
相关链接
《少年与海》
张炜 著
《少年与海》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当代作家张炜撰写的长篇儿童文学作品。这是一首唱给野生动物的赞歌、一部表现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长篇生态史诗,讲述了3个少年探索世界的成长故事。
《枫树山的奇迹》
[美] 弗吉尼亚·索
伦森 著;陈静抒 译
《驯鹿之国》
黑鹤 著
《驯鹿之国》是蒙古族儿童文学作家黑鹤的短篇小说集。本书收录了黑鹤12部中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个神秘、令人动容的大自然故事。温和的驯鹿、奔驰的骏马,栩栩如生地在读者眼前展现。
本书是纽伯瑞儿童文学金奖作品,讲述了一个温暖甜蜜、关于亲情的成长故事,堪称儿童文学中的《瓦尔登湖》,是引导孩子亲近自然的文学范本。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04版作者:姚伊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