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类案、出重拳、追根源 北京警方严厉打击高发电信诈骗案件
为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全力维护首都良好社会治安环境。北京警方按照“平安行动”整体要求,对本市高发的几类突出电信诈骗案件重拳出击,分类侦查,一方面整合精干力量远赴作案根源地开展专案打击,一方面在京组织严厉打击非法开贩卡专项行动,全力遏制电信诈骗案件高发态势。
成功快速侦破电话冒充领导诈骗案件。 近期,以电话冒充领导实施诈骗案件在本市高发。2015年6月18日18时,本市一名事主张先生接到诈骗电话,对方的口音及年龄与领导相似,并自称“我是老王”,让其19日上午来办公室找他。次日,信以为真的张先生按照约定于19日上午8时许到办公室等候,此时对方再次与张先生联系,称办公室来了老领导稍后等他电话,后来电话称需要给老领导拿3万元现金,并要求将钱装进两个信封,几分钟后该人又称现金不方便,要求向其提供的账户内转账, 张先生按照其要求将3万元转入指定账户,事后经核实张先生才发现自己被骗了,于是报警。
为尽快消除此类案件的恶劣影响,刑侦总队会同属地分局等单位组成专案组,围绕案件拓展线索、多措并举精准打击、循线追踪异地侦查,专案组远赴广东、云南等多地开展工作,锁定取款嫌疑人轨迹,拓展作案团伙成员关系,整合侦查海量线索信息,明确作案团伙分工层级。专案组连续作战40多天,于7月12日,在广东、广西等地同时开展抓捕行动,一举将涉案的5名犯罪嫌疑人抓获,现场起获涉案银行卡221张、身份证50张、作案手机等物品。
防范提示: 电话冒充领导是电话冒充熟人诈骗案件的一种,近期此类案件中嫌疑人经常使用的话术从冒充普通朋友、家人转为冒充事主领导、客户、老师等身份,以需要办事包红包、给领导买礼物等理由要求事主汇款。嫌疑人在要求汇款前往往先约事主在某时间某地见面,事主这样就会降低戒心,增加上当受骗的机率。同时嫌疑人冒充的身份对于事主也比较敏感,不方便第一时间核实对方真实身份。因此在接到类似电话时,尽可能使用对方原来在自己手机上存储的电话核实身份,如果没有以前的联系方式,可以通过其他人侧面打听或者相约见面,防止被骗。
成功侦破网络盗刷银行卡案件。 今年3月至4月间,本市事主郭先生的银行卡在网上被盗刷人民币6万余元。接到报警后,市公安局相关部门组成专案组,查明郭先生的银行卡系通过微信支付分75笔一共被盗刷6万余元人民币。经工作,专案组立即锁定犯罪嫌疑人许某,并于6月16日在广东省汕头市将许某抓获,起获台式机3台,手机7部,sim卡20余张。经审查,许某对其利用为腾讯游戏玩家买装备的便利将买家信息出售给他人,并给玩家开通微信支付盗刷他人银行卡的犯罪行为供认不讳。
防范提示: 网购异常诈骗案件的犯罪嫌疑人,通常是利用非法渠道获取事主网购信息,再冒充卖家给事主打电话,以重新付款或退款的方式诱骗事主登陆虚假网址填写银行卡信息,或者在电话里直接向事主所要银行卡验证码,一旦事主将上述信息泄露给嫌疑人,就会导致事主银行账号被盗刷。此类案件的嫌疑人利用了事主对网购程序不是非常了解,对银行卡安全性掌握不足的漏洞进行诈骗,虽然每次的涉案金额不高,但是累计数量非常庞大,且案件侦查难度高,嫌疑人往往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转账,将事主资金用于购买充值卡后再利用正规卖卡网站变现。嫌疑人使用的电话往往是网络购买的号码,价格便宜,不用实名且号码变更速度快。网购人群对此类诈骗案件要引起高度重视,从根源上预防被诈骗。
快速侦破电话敲诈勒索案。 6月18日,事主刘先生接到诈骗电话称:“有人要砍你一条腿,或者你用30万可以免灾”,事主刘先生立即报警。接报警后,刑侦总队围绕案件拓展线索,开展大量侦查工作,最终于7月2日在河北省承德市将犯罪嫌疑人何某抓获,经审查,何某供述,其利用购买的通讯信息拨打事主电话进行恐吓勒索,作案后即刻将作案手机丢弃,最大限度逃避侦查。
防范提示: 电话勒索诈骗案件的犯罪嫌疑人通过网络非法盗取QQ等网络即时聊天工具的通讯录和聊天记录(如学生家长QQ群、微信群里的成员信息和聊天记录等内容),向通讯录内的所有成员分别拨打恐吓电话,根据聊天记录获取的内容诱骗事主上当。例如近期我市某中学多名学生家长就接到类似恐吓电话。接到此类电话后,家长不要惊慌、不要轻信,应及时与学校老师联系,核实孩子是否在校,同时立即拨打110报警。同时,在QQ群、微信群中聊天时不要轻易泄露个人信息,对新入群成员认真审核,防止不法分子混入盗取信息。
据了解,截止7月20日,全市电信诈骗累计发案同比上升10.91%;涉案金额7.4亿,与去年同期持平。其中境外案件发案同比下降36.66%。除境外电信诈骗案件外,发案量最高的案件类型是电话冒充熟人诈骗案件,占发案量的16.3%;其次是网购异常诈骗案件,占发案量的13.66%;第三是刷信誉诈骗案件,占发案量的7.74%。而今年新出现的诈骗类型是短信木马链接诈骗。
短信木马链接诈骗案例: 2015年5月23日,事主张某报案称:其在家中打开收到的短信,内容是:“这是前段时间聚会照片,很温馨,这是链接”,随后张某点击进入了短信中链接,进入链接后有一安装按钮,安装后手机中便出现一无法打开的名称为照片的应用程序,该程序无法删除,但其实该程序为木马程序,在后台自动运行,并获取事主在手机中所有信息,包括通讯录、手机银行账户、密码等个人信息,该木马还同时具有拦截短信功能,可直接拦截获取银行发给事主的验证信息,随后骗子便可通过网购或者转账的形式盗走事主的资金。一天后,张某查询银行账户卡发现钱被转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