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碰纳污红线 6项目被叫停
污水处理能力本已不足,还要规划建设三四千人的住宅区。如果没有及时被水影响评价审查叫停,这个项目每年将向河中直接排放20万立方米污水。记者昨天从北京市水务局获悉,本市率先试点水影响评价审查,所有建设项目立项前必须要过这一关。去年共有6个建设项目未通过这项大考,失去了立项资格。
“这6个项目没通过审查,基本都是因为触碰了纳污红线。”相关负责人说,一旦发现项目周围缺少污水排除条件,比如污水管网不完善、污水处理厂超负荷运转,项目就会被终止。
以前,建设项目立项前不需进行水影响评价,往往是项目的资金、规模都圈定后,才发现超出了当地的污水处理能力。此时再进行补救却为时已晚,新增污水很有可能直排入河,污染水体。
去年,本市率先在朝阳、海淀、丰台、通州、大兴五个区县试点水影响评价审查,包括17项细化指标,其中包括建设项目用水量合理性、公共管网的供水条件、污水排除方案、水土保持措施、对行洪的影响等。而且,水影响评价被强制放在立项之前,未通过审查的项目一律被终止,不能上马。
位于清河附近的某拟新建住宅项目就卡在了水影响评价审查上。近年来,清河周围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一直存在污水处理缺口,河水呈现黄褐色,一到夏天就泛出难闻的气味。去年启动临时治污工程之后,直排入清河的污水才勉强得到处理。水评中心筹备办负责人来海亮告诉记者,这个拟建设的住宅项目每年起码还要排放20万立方米污水,远远超出了这一区域的污水处理能力。一旦项目建成,清河有可能再次变成“臭水沟”。
排污能否达标仅仅是水影响评价审查的其中一个指标。相关负责人介绍,水影响评价审查将原本的水资源论证、水土保持方案和洪水影响三个行政审批项目“三合一”,审批时限也从原来的20天,压缩到了12天。
“三项审批合为一项,表面上看起来是简化了行政手续,但从对建设项目的要求来看,其实是更严格了。”以往,三项涉水审查有时出现“自说自话”的现象,但水影响评价制度实施之后,在审查中要对三个部分进行综合考量、横向比较。
水评中心筹备办负责人给记者展示了一本4厘米厚的文件,这本沉甸甸的水评报告足足有300页——去年全市审查的127个项目,都要编制这样一份报告,交由水评中心筹备办的专家进行审查和修改。
腾讯北京总部大楼项目提出了每年36万立方米的用水需求,评审后被压缩至不到25万立方米。“腾讯大楼的建设方依照楼内人数提出了用水需求,这符合国家标准。但如果按照更为严格的北京市地方标准,写字楼的用水量应该以楼宇的面积来计算。”这样一来,单在这一个项目上,就压减了11万立方米清水用量。
据了解,对不少写字楼的中央空调系统、大型数据中心来说,冷却水用量非常惊人。来海亮告诉记者,一个大型数据中心的冷却水每天的蒸发量就能达到2000-3000吨,是名符其实的耗水大户。在软件园二期项目审查时,水评中心要求建设方将冷却水补水由自来水换成再生水,相当于每年省下了24.67万立方米自来水。
据水评中心筹备办统计,截至2014年年底,五区试点范围内的建设项目共压减用水量406万立方米,压减排水量230万立方米,新增雨水调蓄池5.8万立方米,新增透水铺装21万平方米,新增下凹式绿地32万平方米。
记者从市水务局获悉,今年3月,水影响评价审查将在全市推广。(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 朱松梅) 【编辑:曾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