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印度的文化之旅
成为一名朝九晚五的职场人后,渐渐和远行挥手作别。早已在快节奏的都市喧嚣中,忘却了触摸异乡文明的感动。那种脚踩陌生土地的兴奋感,曾刺激着每一个神经元的热舞。年少时反复阅读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在每个不眠之夜伴随着历史的钟声,追寻中华土地上的文化之根,内心被不断丰盈,更想上下求索,渴望着欲穷千里目。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遍访他乡,除了新奇和有趣,更离当地的文化越来越近。
走吧,试着远行吧。《走得越远,离自己越近》,就是一本触摸印度国度的远行之书。却又与一般的游记不一样,这本书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印度,古老的文明徐徐展开,历史的车轮碾下了一道道深刻而又美丽的印迹。无论是醉心于天竺的传奇,还是恋恋不忘于泰姬的爱情故事,印度的真实风貌在书中为你一一展开。与此同时,它又是一个让人抗拒的存在,危机重重的交通,动物与人车同行,因为庞大人口而产生的各种问题。围绕着恒河文明而绵延千年的传统,在污染和破坏中为这里的水流笼罩上悲伤的阴霾。曾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古印度,为何其文化淹没在岁月之中,探究今天的印度,也许能关照我们的内心,给予我们新的启示。
水,是生命的源泉。恒河水造就了印度文明。从印度方向远眺,喜马拉雅山脉犹如一弯硕大的新月,主光轴超越雪线之上。雪原、冰川向着低谷冰川敞开怀抱,源源不断的清泉之水成为喜马拉雅山脉多数河流的源头。这源头枝叶繁茂,发源了印度河、恒河等,浩浩荡荡、奔腾万里,水吸引了印度先民来此定居,印度文明便由此滋养。恒河啊,伟大的圣河,它是印度人的母亲。
印度河—恒河流域丰饶的平原,是大自然对印度民族的恩赐。距今约4000多年之前,以印度河流域为中心,方圆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兴起了一个高度发展的文明,大量用火砖盖起的房屋,规划严整的城市建设,先进的供水系统和排水系统,2500多枚刻有文字图形和其他图形的印章……一切都在向后人昭示,这是一个代表着当时世界发展最高水平的文明。这就是被印度学专家称为印度文明“第一道曙光”的哈拉巴文明。
这一印度历史上已知的最古老的文明,位于印度—恒河平原,其流域面积广、水流量大、落差小,千万年的积淀形成了厚达180米的冲积层。灿烂的文明至此有了孕育的土壤,繁荣的经济开始吐露欣欣向荣的绿芽。
许多人都在想像中把古印度和现在的印度混同起来,其实它们几乎是两回事,因为在此后的印度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几乎看不到一点哈拉巴文化的影响。当几千年的风沙吹过,古印度文明沉睡在地下,失落得无影无踪,只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神秘的未解之谜。
为什么古印度文明会消失?一种说法是洪水肆掠,特大洪灾迫使印度河改道,人们不得不遗弃旧的城市。一种说法来自生态学和水文学家,他们认为古印度文明的后期发生过剧烈的地质水文变化,从而河水逐渐干涸,居民点消失,影响了文明的发展和维系,促进了文明走向衰亡。还有一种说法是,古老的农耕文化在刀耕火种中毁林开荒,他们在剥夺森林的同时,也剥夺了自身生存的权利。以至于今天,人们只能从掩埋于风沙中的点点遗迹中,想像当年的繁华似锦,一丝甜蜜回忆涌上心头,又有丝丝的苦涩如影随形。
重走今日的印度土地,漫步在孟买的印度教庙宇,行走于乔帕蒂海滩附近的巴布勒纳特古庙、布胡勒什瓦市场的穆姆巴德维庙和供奉富贵之神的马哈勒萨米寺,《走得越远,离自己越近》一点一点地揭开了印度的神秘面纱。这面纱底下,有扑面而来的壮丽风景,也有撩拨人心的清韵从容,有遍地的垃圾,也有虔诚朝拜的印度人民。可是,一种充盈却于心中激荡,那就是印度人不因贫穷而改的朴实热情、大理石建筑不随时光消退的反复惊艳、外乡人不可理解的虔诚以及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不因风吹雨打而改变的恒河夜祭。
尽管历经了低迷和失落,印度社会依然有其闪光的民族特性。比如它的传统文化没有遭到人为的禁锢和破坏。例如,为了保护遍地文物古迹的历史名城德里,印度人将它整体保留下来。当年的决策者在德里之南另建新都(即新德里)的远见卓识令人钦佩。他们完整地保留了一座古都,也就完整地保存了珍贵的历史和文化。此外,印度文明奉行了恒河水的柔韧,它不断吸收异族文化,即使是在殖民地时代被迫接受西方文化。现在的印度可以说是汲取了很多世界先进的文化,用以丰富并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印度软件业的崛起,即为一个很好的例子。
无论如何,不可否认的是,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印度文明既曾繁荣昌盛,也曾衰微低迷,但它却历经劫难,踣而复起,四千余年绵延不绝,并在20世纪中叶再获新生。在从传统向现代的转换过程中,印度正焕发出无限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