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稳中向好 发展成果惠及民生——《北京市2014年统计公报》解读
2月12日,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向社会发布了 《北京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以下简称《统计公报》)。公报包括13个部分,内容涵盖了本市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统计数据。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到2014年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北京经济实现了平稳增长,同时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发展成果不断惠及民生。
一、人口增速继续放缓
常住人口增量增速“双下降”。2014年,市委市政府积极探索特大型城市人口综合调控和管理模式,加强和规范管理服务。《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5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6.8万人,增长1.7%,增量比上年减少8.7万人,增速比上年回落0.5个百分点。其中,常住外来人口818.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6万人,增长2.0%,增量比上年减少12.9万人,增速比上年回落1.7个百分点。
中心城区人口聚集程度有所降低。随着全市产业布局的调整,以及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逐步推进,常住人口呈现向郊区集聚的趋势。《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近一半集中在城市功能拓展区,达到1055万人,所占比例为49.0%,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城市发展新区684.9万人,占31.8%,比重提高0.1个百分点。而首都功能核心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常住人口占全市人口比重分别为10.3%和8.9%,分别比上年下降0.2个和0.1个百分点。
二、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经济综合实力增强。《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初步核算,201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达到21330.8亿元,比上年增加1530亿元,增量相当于1995年全年的经济总量。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9995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为16278美元,比上年增加994美元。全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继2011年超过3000亿元后,2014年突破4000亿元,达到4027.2亿元,财政收入稳步增长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经济增长以稳为主。201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3%,已经连续12个季度稳定在7%-8%之间,经济增长以“稳”为主成为新常态。主要领域中,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0%;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8.6%。
就业和价格形势稳定。《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4年,在总体经济平稳运行的背景下,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2.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31%,低于2%左右的年度调控目标,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低位运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平均上涨1.6%,涨幅比上年回落1.7个百分点,为2010年以来年度最低值。
三、结构调整取得进展
一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着重发力,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高端引领特征明显。工业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持续向好。《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7.9%,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2.7%,即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6.2个百分点中有3.9个百分点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拉动的。高端服务业行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突出,金融业比上年增长12.3%,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11.7%,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11.1%。3个行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5%,拉动全市经济增长3.7个百分点。
科技、文化双轮驱动作用更加凸显。科技创新驱动呈现积极变化。《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4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286.6亿元,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6.03%,比2008年提高0.45个百分点。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662.6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从2008年的6.4%提高到7.8%。文化创新驱动作用不断增强。2014年,全市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2794.3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从2008年的12.1%提高到13.1%。
基础设施投资带动作用增强。《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4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7.5%。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3.0%,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5个百分点,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3.8%。从基础设施投资投向上看,有利于城市功能完善和民生改善的领域投资快速增长。其中,能源领域投资增长30.5%,交通运输领域投资增长13.9%,公共服务业领域投资增长11.3%。
与信息有关的商品消费和业态快速增长。近两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服务业及信息消费快速兴起。《统计公报》数据显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通信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增长93.8%,是增长最快的一类商品。从消费业态看,网上零售表现抢眼,全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实现网上零售额接近1500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16.0%;比上年增长69.7%,拉动全市零售额增长7.1个百分点。
四、发展成果惠及民生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积极出台惠民政策,持续增加就业,稳步提高最低工资和各项社会保障待遇标准。《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3910元,比上年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226元,比上年增长10.3%;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8.6%。城乡居民收入呈现“两高一缩小”的特点。“两高”一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城镇居民。2009-2014年,我市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6年高于城镇居民。这6年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7.4%,农村居民年均实际增长8.9%。农村居民年均增速快于城镇居民1.5个百分点。二是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速高于高收入群体。2014年城乡居民中,20%低收入组收入分别增长14.4%和12.6%,快于全市平均增速5.5个和2.3个百分点,快于高收入组6.4个和4个百分点。在“两高”的带动下,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8年的2.30:1降至2014年的2.17:1。
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4年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1392.6万人、1431.3万人、1057.1万人、961万人和915.6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81.3万人、76.5万人、32万人、40.8万人和32.4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186.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1万人;农村居民参保人数173.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8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到242.4万人,参合率为99.5%,比上年末提高1.5个百分点。同时,社会保障相关待遇标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公共服务逐步改善。2014年,全市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为66.7%,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中的节能环保、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的支出增速分别达到54.4%、20.3%和16.7%,高于8.1%的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增速。民办教育力量增强,其中民办幼儿园532所,比上年增加14所;民办普通中学84所,比上年增加8所。年末共有卫生机构10244个,比上年末增加118个。卫生技术人员达到2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3万人。
城市建设较快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4年末全市公路里程21892公里,比上年末增加218公里。年末公共电汽车运营线路长度20347公里,比上年末增加659公里;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长度527公里,比上年末增加62公里。年末共有居民燃气用户856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6.1%。全市10万平方米以上的集中供热面积5.6亿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1%。根据垃圾清运量计算的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9.6%,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污水处理率达到85.0%,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7.4%,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总的来看,2014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表现出“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特点,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经济发展成果不断惠及民生。新的一年,国内外经济形势仍然比较复杂,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和北京市委全会的精神,继续推动全市经济社会稳定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