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为官不为”成中共提振经济重要考验

24.02.2016  09:47

  猴年新春伊始,一系列现象表明,在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下行压力和转型阵痛的当下,决策层正在下大力气解决“为官不为”“慵政懒政”现象,让“主政一方者”成为提振经济的积极因子。

  最新数据显示,尽管截至去年底已有11大类重大工程累计投资超5万亿元,但中央层面的巨额投资溢出效应并不十分明显,对中国经济稳增长的带动不如预期。其中,不少项目因为资金、土地、审批甚至不作为等主客观原因,迟迟未能落地。

  分析人士指出,国际市场持续低迷是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客观因素,而一些政府部门工作拖拉,落实政策不积极,也是稳增长成效不彰的重要原因。

  来自一些地方的信息显示,有的官员把经济转型当做“挡箭牌”,为了不出事、不担责,甘当“太平官”“庸官”“懒官”,能推就推,能拖就拖。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指出,在目前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都有非常多的改革政策措施急需落实的情况下,“为官不为”使政策梗阻在出台实施的“最先一公里”和落地生根的“最后一公里”,严重影响了改革效率。

  尤其在经济领域,很多改革举措需要通过项目实施和地方配套,官员配合尤为关键。而“为官不为”,则将导致项目推进缓慢,新增长动力无法形成,出现“换挡失速”,贻误发展好时机。

  数据显示,2014年投资完成率总体上达到86.8%,个别领域重大工程投资只完成一半左右;全国2009年至2013年已供建设用地中,闲置土地105万亩,相当于100多个西湖的大小。

  “不作为的干部,该问责的要问责,该‘挪位子’的要‘挪位子’。”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多次强调。

  去年7月19日,《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开始施行,着力解决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等问题,推动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机制。

  新春伊始,广东省纪委瞄准“为官不为”,深入省直部门和广州、佛山、东莞、汕头等13个地市开展暗访。

  广东省纪委表示,今年将把“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作为暗访重点,加大监督执纪问责力度,促进党员干部积极履职、敢于担当、依法行政。

  在江西,为治理“为官不为”,南昌市将工作人员上班网购炒股等庸、懒、散行为与单位编制管理挂钩,不仅本人要受处罚,还要倒查处室领导、分管领导和单位“一把手”责任,甚至核减单位编制。

  上饶德兴市则另辟蹊径,引入“O2O”电子商务模式抓党建,织起廉政勤政网络,通过“O2O”平台对群众反映问题的受理、回复、办理及满意度进行监控。

  贵州黔西南州对“为官不为”的干部实行“召回”制度,在规定时间和地点进行培训、考核。

  自去年8月起开展懒政怠政、为官不为问题专项治理活动以来,河南省共问责失职渎职干部2500多人。

  严肃问责的同时,河南还积极探索依靠制度建设根除为官不为,将在今年3月底完成市县两级“权责清单”,明确各单位、各职位的权责范围,避免一些部门因权力削减而消极怠工。

  “从根本上解决‘为官不为’,要在贯彻刚性制度和激发官员活力之间找平衡,充分调动官员的积极性。”汪玉凯建议,这就需要在制度上鼓励地方官员积极作为、主动作为、敢于作为,“有为者有位”,让敢于担当者没有后顾之忧。

  国情专家认为,让为官者有为,需要改革地方官员的考核制度。如今,虽然不强调GDP,但出现经济失速的情况也要问责。此外,在民生、社会发展等领域需要与时俱进地调整考核制度,以适应当前改革发展的要求。

  中国社科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高波建议,解决“为官不为”需要清晰列明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划定干部“行为红线”的同时,清楚告知“可以做”和“必须做”的事,如此才能激发基层改革活力,力促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

来源:新华社 编辑:范玲 FN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