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观鸟看洞庭 国际观鸟节助推生态岳阳建设
14.12.2015 08:51
本文来源: 林业网
近十年来,岳阳将“观鸟节”作为人与自然紧密相连的桥梁和纽带,通过观鸟活动唤起公众关心湿地、爱护鸟类,共建生态家园的爱心和责任感。如今,浩瀚洞庭已成鸟的天堂,岳阳也因此荣膺“中国观鸟之都”、“最值得驻华大使馆向世界推荐的中国生态城市”等荣誉称号。“洞庭湖国际观鸟节”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大陆地区最具影响力观鸟品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专家评价说:中国的观鸟,能够十多年一直坚持下来,且有代表性的,北有北戴河,南有东洞庭。
生态保护:从独角戏到大合唱
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82年。1994年升格为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成立之初,许多村民对于生态保护不理解、不支持。
加之,东洞庭湖在管理方面涉及水利、渔业、农业、海事、国土、林业、旅游等26个部门,被称之“九龙治水”,然而,部门之间在管理和执法上“群龙无首”,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形成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的无序现象。因此,东洞庭湖湿地的生态保护工作成了保护区的“独角戏”。
2002年12月,省林业厅和市政府合作举办了首届观鸟节活动,这是我国大陆举办的首个观鸟节。观鸟节的成功举办,展示了洞庭湖湿地的秀美,也传递了岳阳建设生态文明的信心。十余年来,岳阳已经成功举办了七届观鸟节。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内外170余支队伍参加了洞庭湖观鸟赛,为洞庭湖新增了100余种鸟类新分布纪录,共同见证了洞庭湖的生态变化与科学保护发展的历程。
观鸟节的成功举办,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公众对鸟类保护的认知程度,提高了人们鸟类保护的意识。在“观鸟节”的推动下,生态保护已经成为全市上下共建美好家园的“大合唱”:市委、市政府通过对保护区部分核心区的封闭管理、渔民上岸、关闭沿湖造纸企业、规范湖区挖砂等措施,使得洞庭湖的生态环境、鸟类的栖息地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有监测结果表明,洞庭湖的鸟类已从10年前的297种增加到了现在的342种,数量也由12万余只增加到了15万余只。在对东洞庭湖治理的同时,市委、市政府将生态岳阳建设纳入民本岳阳九项工程,将建设现代生态宜居城市确定为“五市一极”战略目标之一,将林业生态建设列入“四三六”重点工程强力推进。与此同时,洞庭湖论坛、摄影大赛、书画展、生态电影、生态产品博览会、送戏下乡、市鸟评选、自行车与自驾游、徒步观鸟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近百万中外爱鸟人士、专家学者走近了洞庭湖,了解了洞庭湖,用实际行动守护着洞庭湖,也为制定洞庭湖发展规划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强力的支撑。
高元满是洞庭湖边长大的农民,以往,他最头疼的事就是鸟儿总是到田里来吃冬季作物。人鸟争食,冲突频发。现在,他发展生态种养业,把冬季的农田腾出来给鸟作为食源地,同时开办了一家农家乐,让观鸟者成了他的顾客,这样,既保护了鸟,也增加了收入。他感觉到,这条环保生态的致富路选对了!像高元满一样,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都自觉地为生态让路。
湿地管理:从传统到科学现代化
有专家指出:“鉴于洞庭湖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民族、人口、资源、流域贡献和维持生态安全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象征意义,解决好了洞庭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矛盾,就标志着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矛盾的解决。”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同时也是神圣的历史使命和国际义务。如何完成这一任务?关键靠科研。以前,保护区在科研监测能力,尤其是硬件能力建设方面极其薄弱。受条件制约,以前在管理上主要靠巡查,用脚步来丈量这块土地。
近十年来,以观鸟节为媒,东洞庭湖保护区与中科院合作,加强了科研平台建设,与中国环科院合作加强了监测平台建设,与国务院三峡办合作加强生态修复资金平台建设。同时,为了加强鸟类迁徙线路上的保护区之间交流,东洞庭湖保护区与扎龙、双台河口等保护区建立了“姊妹”保护区组织,定期开展交流与合作会议,通过横向交流,不仅增进了相互间的了解、开阔了眼界,也为保护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现在,除了巡护管理外,保护区还依靠与中科院等单位合作先进的科研成果,开展湿地恢复等工作,使湿地保护工作更加科学、现代化。
岳阳形象:从保护区走向国际化
八百里洞庭美如画,作为洞庭湖本底湖的东洞庭湖,面积最大,广袤湖区独特的湿地系统,适宜的温度,季节性的湿地,丰富的植物、鱼类,让东洞庭湖成为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列为的全球200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生态区域之一。在东北亚鹤类迁徙网络、东亚雁鸭类迁徙网络和东亚-澳大利亚涉禽迁徙网络等国际区域性物种保护网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全球保护的重要意义。
从第一届观鸟节至今。每届观鸟节期间,都举办了以“生态保护”为主要内容的生态论坛,为各级政府的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决策依据。联合国全球环境基金(GEF)、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国际组织对观鸟节高度重视、全程参与,提供了许多候鸟保护的先进理念和技术方法。此次,以“绿色化引领未来”为主题的第八届洞庭湖国际观鸟赛即将举办。与此同时,首届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绿色发展论坛、生态旅游产品展览、我国首部湿地题材的电影《飞向洞庭》开机仪式、生态书画摄影展、自行车队环湖宣传、志愿者“为鸟而行”、候鸟保护主题送戏下乡等主题活动随之举行。
十多年来,洞庭湖国际观鸟节,将鸟类保护与湿地保护有机结合,全国湿地保护史上创造了多个里程碑式的创新实践。1994年,中国湿地保护研讨会成为了中国湿地保护的起点。2007年,《洞庭湖宣言》倡导的湿地保护主流化成为了流域综合管理的普遍共识。2014年,国务院批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成为国家战略更是将洞庭湖的生态与环境建设提高到了历史发展的新高度。联合国全球环境基金、世界自然基金会以及汇丰银行、可口可乐等全球500强企业的多个援助项目也相继落地洞庭湖。
伴随着中国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历程,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逐步实现了从部门式管理到流域综合治理,从粗放的管理模式到精细化管理,从固守局部到全流域携手,从单纯的保护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整体转变。东洞庭湖也成为了我国首批(6个)加入国际湿地公约的保护区,全国首批(51个)国家级示范保护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确定的全球首批(23个)绿色保护地名录保护区和中国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被国际社会赞誉为“长江中下游的生态明珠”、“拯救濒危物种的希望地”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现在,东洞庭湖湿地已经成为了岳阳、湖南、乃至中国的一张国际生态名片。(分站记者 唐忠明 刘志恒 通讯员 蒋勇 姚毅)
本文来源: 林业网
14.12.2015 0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