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开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落地生根 开花结果

21.07.2015  18:36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中的‘立德’,首先是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德’。”7月17日,在 “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二十七场活动上,国务院参事、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受邀作了题为《立德树人,重在培育和践行》的演讲,并在演讲之后与现场观众和网友进行了互动。

 

本场讲座,刘彭芝校长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以及自己几十年身在教育一线的体会,指出“立德,就是要让学生有一颗中国心,这颗中国心里装着中国梦;树人,就是要让学生有报效祖国、服务社会、完美人生的能力。”“个人的价值观只有与国家的价值观、社会的价值观相一致,才真正有价值;国家、社会的价值观只有与个人的价值观打通,才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正是站在这样的高度,人大附中于1997年所确立的“崇德、博学、创新、求实”的校训中,“崇德”放在了第一位;也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刘彭芝以一名数学教师特有的表达方式,于1997年和老师们一起确立了人大附中的学生培养目标——全面发展+突出特长+创新精神+高尚品德——在“全面发展”之上又强调了“高尚品德”。

刘彭芝还强调:立德树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绝不只是班主任和思想品德课老师的事,而是全体教师的共同任务,需要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每个教师既是积极宣讲者,又是模范的践行者,要把真理的力量与人格的魅力结合起来,把言传和身教结合起来,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演讲中,刘彭芝结合生动丰富的教育案例,诠释了“立德树人,重在培育与践行”的观点,也让在场听众领略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针对当前城乡、地区、校际间教育质量很不均衡的现状和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刘彭芝说,优质学校在搞好自身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帮扶薄弱学校,更多承担社会责任“就是在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她在讲座中谈到人大附中十余年来坚持帮扶薄弱学校,努力实现优质资源的最大化,指出“一个人的生命有大小之分,小生命,蕴含在自己的身体内;大生命则体现在人群社会中。一所学校的生命也有大小之分,小生命,蕴含在自己的校园内,大生命,则体现在整个教育事业中”,这是人大附中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出发点和归宿;提出了“授人以渔不如送一个打鱼的领头人”的帮扶经验之谈。

刘彭芝在演讲最后说,“教育工作者要以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神圣感和使命感,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在校园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和优秀建设者。

她不仅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宝,更是中国基础教育的宝。”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吴付来在为刘彭芝颁发百场讲坛演讲嘉宾证书时如此评价。

中国伦理学会会长万俊人点评道:“学校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是让人有更大能力的地方,发明教育是我们人类自我提升的一个伟大途径。放大生命,让小生命变为大生命,一所中学的校长有这样的胸襟,一个中学有这样的行动,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生动、最真实的体现。

光明日报副总编辑李春林参加并主持了本场活动。他说:“刘校长的精彩演讲让我们对立德树人,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更生动、更形象、更深刻的理解,更让我们对中国的教育、对中国的孩子、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也让百场讲坛充满了场效应和正能量。

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由中宣部指导,光明日报社、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伦理学会共同主办。本次活动由光明网、中国民生银行总行营业部承办。来自民生银行和各大高校的600多位观众到场聆听讲座。光明网对讲座进行直播,全国394万网友收看了节目,31.1万网友通过微博、论坛等参与了交流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