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降低社会救助家庭认定“门槛” 启动关爱扶助行动

14.05.2020  22:31

  中新网北京新闻5月14日电 (记者 杜燕)北京市西城区今天启动困难家庭关爱扶助行动,制定出台《西城区全面加强困难家庭关爱扶助行动计划》,围绕就业、医疗、教育、住房、养老、残疾帮扶等为困难家庭提供“民生大礼包”。

构建以家庭为单元的扶助机制

  北京市西城区副区长李异表示,《行动计划》共推出七个方面、35项具体举措,将从关注个人转变为全面构建以家庭为单元的扶助机制,围绕最低生活保障、低收入、生活困难补助、特困供养等困难家庭,依托大数据共享和智慧帮扶平台,推动部门联动、系统融合和综合评判,实现对困难家庭的精准扶助。

  截至4月底,西城区困难家庭总数为9046户、14121人,占全区户籍人口的0.96%。其中低保家庭8356户、13109人;低收入家庭318户、632人人;生活困难补助家庭201户、208人;特困供养家庭171户、172人。

适当降低困难家庭认定标准

  北京市西城区民政局负责人表示,结合西城区区域位置原因造成社会救助对象日常开支、生活消费高,面临的经济压力较大的情况,在北京市首家完善困难家庭认定标准,将社会救助家庭拥有应急之用的货币财产总额,由上一年度北京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作为认定标准,调整为以西城区上一年度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作为认定标准,适当降低社会救助家庭认定“门槛”,进一步扩大保障覆盖范围。

开展“一户一策”定向扶助

  西城区建立以家庭为单元的困难家庭数据库,利用区块链技术形成困难家庭帮扶救助模型,打造智慧关爱扶助平台,根据困难家庭的不同特点,围绕就业、医疗、教育、住房、养老、残疾帮扶等内容,实现跨部门救助数据实时共享,制定专项扶助方案。

  对长期在册的困难家庭,持续进行动态分析研究,做到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精准脱困

 改进帮扶救助方式

  转变以资金和实物为主的救助方式,探索创新“资金+实物+服务+精神+机会+N”的扶助方式,不断满足困难家庭多元化需求,有效发挥激励引导作用,创造更多发展机会,进一步增强困难家庭自主脱困能力。

稳定和 促进就业

  西城区提高登记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后的就业奖励标准,完善失业青年见习补贴措施,提升就业脱困“造血”功能,增强困难家庭融入社会的能力。

  据统计,截至2020年4月,西城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就业3172人,累计帮助2628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0.71%,消除“零就业家庭”16户。

推进区域医疗系统信息共享

  西城区推进区属医疗机构、民政、医保和卫健系统信息共享,优化社会救助对象住院押金减免和出院即时结算流程,解决社会救助对象看病资金周转时间长、报销环节多的问题,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2020年一季度医疗救助累计6138人次、发放医疗救助款543.75万元。

加大住房保障力度

  西城区积极推进重点棚改项目建设,完善直管公房申请式退租政策,统筹利用文物腾退、城市建设、老旧小区改造、平房翻建修缮等多种途径,解决困难家庭住房问题。结合区域实物配租资源少、市场租金高的实际,适度提高低保家庭、低收入家庭市场租房补贴标准,构建满足困难家庭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保障体系。

  据统计,西城区入住公租房2625户,其中低保、低收入962户;市场租房补贴发804户,低保、低收入299户。

加大临时救助力度

  西城区注重加大急难型和支出型家庭救助,确保困难家庭得到及时救助,织密民生保障安全网。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陷入困境的老弱病残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适度增加救助频次和救助额度。

  对于西城区户籍持证残疾人,按照临时救助标准的1.5倍给予救助,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

加大教育助学力度

  西城区提高政府助学奖学金标准,鼓励和引导困难家庭学生提振信心、争创优秀。对家庭困难学生在“三免两补”基础上,减免校服费和伙食费。同时,调整高等教育新生入学补贴,将入学当年一次性救助最高标准调至12000元,学费低于最高救助标准的,按实际发生金额救助。

发放450万元“惠民暖心券

  西城区将投入近450万元财政资金,携手全区40余家综合超市,针对区域9000余户困难家庭、14000多贫困人口,定向发放面额100元的“惠民暖心券”,每人3张。

  对于少数行动不便的人员,还可以通过预约送货到家。(完)

  【编辑: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