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百岁老人回忆录:亲手种下朝内81号院爬山虎

20.10.2014  11:57


  10月15日,一女士在万寿公园观看“百岁老人口述史”主题展览。西城区计划依据老人口述史制作“人文档案”,并建立百岁老人口述史博物馆。
  战争时期佩戴的臂章、各式各样的烟斗和旱烟袋、手抄版《三国演义》、泛黄的老照片……9月28日起,陈列在万寿公园东门颐景轩的老物件吸引了众人的注意。
  这些有历史沉淀感的物件来自9位百岁老人,也是西城区举办的“西城老人·百年记忆”——百岁老人口述史主题展览的一部分。西城区社工委工作人员还表示,将根据辖区内百位百岁老人口述制作“人文档案”,条件成熟后建成老人口述史博物馆。
  将据老人口述史制“人文档案
  这次展览以文字、图片、视频、实物等形式,集中展出参与项目的9位百岁老人的个人经历、幸福感悟、长寿秘诀。旨在以地区百岁老人为城市记忆的载体,从他们的回忆中挖掘“小人物的大记忆”,寻找人与社会,人与幸福的关联。
  实际上,“西城老人·百年记忆”展览只是西城区今年启动的“百岁老人口述史”公益项目的第一阶段成果。
  西城区社工委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西城区共有120多位百岁老人,项目将通过编写个人传记、提供志愿服务等形式,挖掘个体经历,搜集群体记忆,希望最终形成一批根据西城百岁老人口述制作的“人文档案”。目前第一批9位百岁老人的口述史已完成,正筹备下一阶段的相关工作。在未来一到两年内,计划逐步扩大记录的年龄范围,条件成熟后建成西城区百岁老人口述史博物馆。
  志愿者上门访谈为人生取经
  目前,此项公益活动招募的志愿者,主要是“50后”和“90后”。项目工作人员透露,如此安排主要是考虑到“50后”的人面临如何度过老年生活,而“90后”则要面临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希望志愿者们能通过与百岁老人的接触,上一堂人生课。而两个年龄段的人群看待问题的视角差异,则可多角度地呈现老人形象。
  “带着敬意、想要学习宝贵的老年经验”的“50后”志愿者白玉斌说,志愿者们根据老人的身体状态上门访谈。每周一到两次,每次访谈一个小时左右。访谈小组由一名志愿者和一名社工委工作人员组成,最后由社工委工作人员执笔口述史。90后志愿者丁金蕊表示,参加这项公益活动,给她这样的年轻人的人生道路很多借鉴,让她学会如何取舍,“如果有机会还想继续加入。
  【“逍遥叟”郭振河】
  亲手种下朝内81号院爬山虎
  101岁高龄的郭振河是参加“百岁老人口述史”公益项目的其中一位,他精神矍铄,言谈有力。有几大爱好:爱文字,爱体育,爱花,爱棋。因喜欢逍遥自在,自称“逍遥叟”。
  老人坚持写日记,连当天的气温都会按格式记录下来;喜欢看球,提起贝克汉姆就笑得合不拢嘴,还成功预测今年世界杯冠军德国队;喜欢花,想看了就让家人陪着一起去花市,说“琳琅满目、目不暇接”让人欢喜。如今百岁高龄的他棋技超群,同60岁的老人下棋,还是“常胜将军”。
  他说,我把100清零了,从1开始过日子,叫“老有所为”。
  铭记冯玉祥演讲“做有用的人
  1913年出生的郭振河,从7岁起在香山慈幼院学习和生活,度过了12年时光。香山慈幼院由民国第一任民选总理熊希龄创办,招收的都是城内外的贫苦孩子。
  学校里常有名人出入,郭振河回忆,时任西北系军阀首领的冯玉祥,曾穿着一身兵大衣,在风雨操场上演讲。冯玉祥说:“你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吃点喝点乐点三点。”他铭记至今。
  在香山慈幼院门口,曾贴过对联:生生如己所生,幼幼及人之幼。今年5月15日,为了纪念熊希龄诞辰145周年,郭振河在子女的搀扶下来到香山,深深跪拜在这位老院长墓前。老人执意如此,因为“不知恩不行。
  年轻时的郭振河,曾参加基督教教会工作,后来转到民政工业总公司当工人,搞绿化工作。办公楼就在著名的朝内81号院内,朝内81号院因某惊悚电影闻名,很多人前去探险。却少有人知道,院门口那片郁郁葱葱的爬山虎,就是郭振河亲手种植。
  长寿源自“精神保养
  问及长寿的秘诀,老人的外孙女说,这源自他的精神追求、开朗的性格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很多与郭振河接触过的人,都会用“正能量”形容他,而郭振河说,他认为的正能量:“就是一个字:爱。
  与他相伴一生的爱人叫刘品儒。二人因同学介绍相识相恋。1942年10月10日,郭振河和刘品儒结婚,而他们的证婚人是曾为蒋介石与宋美龄证婚的牧师江长川。与郭振河举案齐眉、相守相伴50年后,刘品儒溘然长逝。
  老伴逝世后,郭振河曾这样描写生活:“伏案独把盏,往事浮联翩,举箸取菜佐,低头思老伴。”郭振河小女儿说,这样寄托追思的文字,老人每年都写,从不间断。
  郭振河回答:“长寿不是养生养出来的。养生不只是吃喝,精神保养很重要,齐白石说过‘劫后有寿’,我很赞成。”小女儿形容他“入世精神、出世态度。”虽说并非富贵一生,但已十分满足。
  【亲莲师父】
  冒死拽日本人护神像
  清晨五六点钟,鸦儿胡同31号的偏房里,就会传来低缓的念经声,百岁老人亲莲师父开始了多年如一日的早课。
  亲莲师父本名仁志清,1918年,年少的她忽患疾病,遍访名医无效后,家人发愿让她在三教寺出家,由此,志清改名为“亲莲”——意为跟莲花一样,清清白白。
  周总理接见总是很远就打招呼
  作为佛门中人,亲莲性格温和,但她曾在抗战期间为护卫寺院佛像挺身而出。
  日军侵华期间,三教寺文昌殿内的两尊塑像被日军强行拉走。在他们准备掠走另一尊神像时,亲莲师父扑上去死死拽住了日本人。
  遗憾的是,即便她冒死相护,但佛像最终未能留住,亲莲师父至今仍耿耿于怀。
  新中国成立后,亲莲师父和其他佛教界人士多次受到周总理接见。在她的印象里,周总理亲切热情,总是很远就开始打招呼,一边挥手一边说:“你们好!”走近后,再和大家一一握手。时隔多年,这个画面仍清晰地印在亲莲记忆中。
  房门挖洞供流浪猫出入
  亲莲师父居住的院子里,穿梭着几只小猫,其中两只趴在轮椅上晒太阳。主屋的房门上,有一个挖开的洞口供猫自由出入。地上放着盛满猫粮和水的塑料碗。
  照顾亲莲师父的居士说,师父从小就喜欢猫,院子里收养的几乎都是流浪猫。“有次下雨,我数了数,光咱们院儿里就有18只。”她说,那些猫粮,都是亲莲师父用自己的退休金买的。住在隔壁的邻居告诉记者,带东西来看师父的人很多,但师父最欢迎带着猫粮的客人。“送给猫比送给她自己还要开心。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凌晨  侯润芳
  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京报网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京报网网:XXX(署名)”,除与京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52020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京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