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机关干部社区当书记
走出机关大院,寄身胡同小巷,解决民生难题。棚改、环境整治、政府购买服务……诸多民生难题的“最后一公里”在社区,因而社区亟须得力干将。日前,西城选出26名机关干部,派到人口疏解、棚户区改造、社会治理创新等任务较重的社区担任书记,一干三年,充实社区力量,破解基层改革难点。
“老墙根”迎来新书记
前不久,广内街道老墙根社区党员大会上,陈政当选为新一届党委书记。他四十岁出头,在党的组织关系转到社区以前,是西城区民防局工程科科长,主管地下人防工程。去年冬天,他每天踩着及膝的污水,在黑暗逼仄、空气污浊的地下一走就是六七个小时,实地勘察了全区地下人防工程的现状。
4月底,陈政作为西城区选派到社区工作的机关干部,通知的当天他就来到了社区报到,一头扎进社区直到今天。面对并不太熟悉的社区工作,陈政坦言“两眼一抹黑,从头学起”。不到一个月时间,他带领社区筹备党员大会,走访了30余户居民和驻区单位,自学了一米多高的街道社区相关的法律法规资料,忙得没休息过一天。陈政的工作态度和能力得到了社区党员群众的一致肯定。
“作为社会治理的一名新兵,虽然有压力,但我更多体会到满足感和幸福感,因为能更多亲身参与为群众服务的方方面面。”陈政说,“能力有大小,但作为党员干部,我一定要尽全力。好不好,三年后让群众评价。”
陈政是此次西城区派往社区任职的26名机关干部的代表。据西城区委组织部介绍,此次在干部的选派上力求少而精,全部选取在各个领域能力突出的科级干部,其中不少还是处级后备。目前,这批干部已经在社区有条不紊开展工作。
专盯社会治理难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北京来讲,就是‘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描绘的愿景目标。具体到西城区,许多工作的落脚点就在社区。”西城区委书记王宁此前讲党课时说的这段话,王燕彬感触颇深。曾任职德胜街道工委办主任的他,现已改任德外大街东社区书记。说到社区居民的不满意,他一口气列举了好一串:文体活动设施不足、电梯安全隐患、消防设施缺失、存在火灾隐患、停车难。“在现有条件下怎么解决?我认为区里的态度很明确,就是从根本上加强基层组织的建设,以两委换届为契机,为社区今后三年的发展把好方向。”
王燕彬介绍,德胜街道已经为德外大街东社区设计了“一委两居一站一社会组织”的社会治理创新路线图,即将借助两委换届的时机实施。困扰社区的历史遗留问题——比如电梯老旧、消防设施缺乏和停车难问题,已经着手逐步解决。
“机关干部到社区,有着年轻、热情和专业的优势。”王燕彬说,“我们在机关工作多年,可以很方便地协调区、街道和社区关系,整合资源优势,更好、更快捷地服务于社区,服务于居民群众。”
陈政所在的老墙根社区也面临着环境整治和人口疏解的难题。今年4月,随着西城区2015年首个棚户区改造工程——宣西北项目宣告启动,老墙根部分区域也划入了改造范围。“我在原单位也有一定和居民打交道的经验,主要是涉及到民防工程等相关的信访、纠纷等。在人口疏解工作中,我相信这些经验能够派上用场。”陈政说。
提速基层党建
派干部下社区任职,在西城区已有先例。两年来,西城区已连续派遣近400名党员干部下社区挂职专职副书记、副主任,增强群众工作能力,提高社区治理水平,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促进干部队伍建设,彻底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下社区的干部接到地气,利用手中资源探索了许多“微服务”手段,专为打通“最后一公里”。德胜街道马甸社区党委设计了西城区第一个社区执法力量网格工作日制度,确定每月10日召集公安、城管、工商等7个执法部门的固定工作人员,与物业、产权单位、居民代表联合开会。会议现场,大家群策群力,解决问题。会议结束,各支力量齐奔现场,当场解决问题,不留尾巴。过去社区解决不了的难题,如今解决了。
一批基层党建、社区建设、社会治理、文化建设等调研成果,也借这个机会在社区生根开花。据统计,两年来全区各基层单位创造出了街道书记办公会开到社区、领导干部联系网格、支部建在民生项目上等一批制度机制成果。全区新建制度632项,完善已有制度1066项,废止不使用制度271项,为实现改进作风常态化、长效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建强基层党组织、破解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的道路上,西城在“踩油门”提速。(来源:北京日报 通讯员:宋云辉 记者:巩峥) 【编辑:曾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