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启动实施迄今为止最大文物保护计划

20.12.2016  11:38

  人民网北京12月19日电 (记者 鲍聪颖)19日上午,记者从北京市西城区两会新闻发布会获悉,西城区按照文物保护与民生改善相结合的原则,编制并启动实施了北京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文物腾退保护计划,到2020年力争完成47项直管公房类文物的腾退工作,带动社会单位管理使用的文物腾退保护,实现一批重大文物建筑的腾退亮相,力争对被认定文物的全部会馆和名人故居实施保护。

  2017年,浏阳会馆、谭鑫培故居等14处文物将进行腾退。此外,西城区将继续打造德胜门对景、北平居、地百等精品工程,实现北京坊精彩亮相。

   西城区规模最大且主题突出的文保计划

  西城区文化委主任孙劲松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十二五”以来,西城区持续推动了杨椒山祠、粤东新馆等17处文物的征收腾退,完成了沈家本故居、马尾沟教堂等6处文物的腾退,对劝业场、齐白石故居等76处文物进行了修缮。

  2017年,浏阳会馆、谭鑫培故居等14处文物将进行腾退,不少文物保护单位现在都被居民当作“大杂院”居住,其中位于宣西北棚改项目中的沈家本故居,成功实践了协议腾退的工作路径,实现了完全腾退。在今后的文物腾退中,将继续延续这一工作路径。同时,西城区编制完成了《西城区“十三五”期间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行动计划》,这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且主题突出的一项文物保护计划。

  该计划着力推进列为文物的名人故居、会馆腾退保护利用工作,实现一批重大历史建筑修缮亮相。重点是对存在安全隐患、历史文化价值突出、社会关注度高的47项直管公房类不可移动文物进行腾退保护,并以此带动、推动一批社会单位管理、处于不合理使用状态的不可移动文物腾退保护。

   德胜门对景工程2017年竣工

  德胜门对景工程建筑项目位于西城区德胜门桥西南角,与德胜门城楼相对应,据介绍,德胜门对景仿古建筑将按照明清四合院建筑风格建造,总建筑面积19200平方米,预计明年4月开工,将成为老北京传统文化展览馆,2017年底与市民见面。

  在“地百”改造工程项目中,目前已经完成地安门百货的所有低端业态的疏解,因“地百”位于中轴路,地处重要景观地位,现已对地百商场沿街立面进行局部“削层、退台”的改造,突出传统建筑元素,较好的恢复历史街区的沿街风貌,完成整体改造,将提升什刹海地区周边景观。目前项目仍在进行之中。

  此外,西城区将创新开办特色阅读空间。2014年,为了活化使用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万松老人塔塔院,我们经过多方遴选之后,引进民营正阳书局开办了“北京砖读空间”。这是第一家特色阅读空间,既是文物活化使用的尝试,又是政府引进社会力量开办新型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的探索。此后,我们又陆续与相关社会力量合作创新开办了中国书店雁翅楼24小时书店、甲骨文·悦读阅读空间,以及书香剧场、书香银行、书香酒店等一批共23家特色阅读空间。

   2017年启动14处文物腾退

  西城区文化委主任孙劲松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十二五”以来,西城区持续推动了杨椒山祠、粤东新馆等17处文物的征收腾退,完成了沈家本故居、马尾沟教堂等6处文物的腾退,对劝业场、齐白石故居等76处文物进行了修缮。

  2017年,浏阳会馆、谭鑫培故居等14处文物将进行腾退。目前,不少文物保护单位被居民当作“大杂院”居住,其中位于宣西北棚改项目中的沈家本故居,成功实践了协议腾退的工作路径,实现了完全腾退。在今后的文物腾退中,将继续延续这一工作路径。同时,西城区编制完成了《西城区“十三五”期间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行动计划》,这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且主题突出的一项文物保护计划。

  该计划着力推进列为文物的名人故居、会馆腾退保护利用工作,实现一批重大历史建筑修缮亮相。重点是对存在安全隐患、历史文化价值突出、社会关注度高的47项直管公房类不可移动文物进行腾退保护,并以此带动、推动一批社会单位管理、处于不合理使用状态的不可移动文物腾退保护。

[责任编辑:田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