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祠最后守墓人佘幼芝:“不再考虑接班人的事”
出于对文物的保护,佘幼芝老人一家如今已经搬离了袁祠 摄/法制晚报记者 柴程
明朝大将袁崇焕的真迹 摄/法制晚报记者 柴程
袁祠中的袁崇焕墓已存在385年 摄/法制晚报记者 黑克
千龙-法晚联合报道(丽案调查工作室记者 侯懿芸)2015年是大明朝抗清将领袁崇焕被冤杀385周年,也是佘家第十七代——佘幼芝老人为其守墓的第45年。
如今坐落在北京广渠门内东花市斜街52号院的袁祠正接受着各地前来拜谒的人们,而佘幼芝老人正面对着“后继无人”的尴尬现实——儿子去世,又不想强迫女儿,堂哥也表示不再守墓。
不过,老人表示已经不再考虑第十八代接班人的事儿了:儿子的骨灰安放在袁崇焕老家的衣冠冢旁,永远守墓下去。
老人从去年3月起已经行动不便,坐上了轮椅,但依然在尽着最后的值守:“等我身体好了,我还会像从前一样,回到袁祠,继续守墓。”
“守墓是什么?是形影不离,是把亡人这种精神宣传给国人,这才是守墓。”佘幼芝说,守墓是她最后的使命、遗产。
老人患病已经坐上轮椅
现年76岁的佘幼芝老人是袁崇焕祠的第十七代守墓人,而整个佘氏家族已经为袁将军守墓整整385年。
时光飞逝,45年来,她从一个身体健硕的年轻人守成了两鬓斑白的老妪。
由于患有髌骨关节炎、半月板损伤和腰椎、颈椎等问题,老人从去年3月起,已经行动不便,坐上了轮椅。
而在从前,她是多能跑啊,以至于有人骂她“佘疯子”。
从她1970年开始守墓到2002年,佘幼芝一直在为修复被破坏的袁祠和继承家族的使命而努力。
她已记不清跑过多少个文物保护单位,接待过多少个来访的人。她只记得,当她还是个小女孩的时候,家族的长辈们就在为袁崇焕将军守墓的事业忙碌,直到她成为佘家第十七代接班人。而在那之前,她只是个平凡的家庭妇女。
先人为守墓留下三祖训
从小喜欢历史的佘幼芝对袁大将军的英雄事迹,如数家珍。
袁崇焕作为边关统帅,曾为大明朝立下赫赫战功,却因被诬陷勾结后金谋反叛国而被判处“磔刑”。
所谓“磔刑”,是将犯人身上的肉一刀一刀割下来的一种酷刑。明朝期间,此种酷刑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要连剐三千六百刀。
根据历史记载,行刑时,人们争相购买袁崇焕身上的碎肉,一边痛骂,一边当场吞食。片刻之间,袁崇焕只剩下一颗血肉模糊的头颅,被刽子手挂在刑场旁边的旗杆上。然而,当天晚上,袁崇焕的头颅却不见了。
直到清乾隆年间,袁崇焕的冤案才得以平反。经明察暗访,原来是一名姓佘的部下在袁崇焕死后寻机盗走了那颗头颅,埋葬在自家后院,其后隐姓埋名守候袁将军的亡灵。这位被后世称为“佘义士”的人,正是佘幼芝的祖先。
佘义士临终前留下了三条祖训:一、自己死后可埋于袁大将军一侧,与大将军永远相伴;二、袁大将军为国家而无后代,佘家人一定要世代相传为大将军守墓,不准回广东故里;三、佘家后人永远不许为官但必须读书,读书可知史,可明礼。
300多年过去,佘家人一直恪守祖训,不问政事,为袁大将军守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