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为师—袁晓岑诞辰百年艺术展”在京举办

06.07.2015  20:37

母女学文化 1951年 青铜

  袁晓岑曾因雕塑作品《母女学文化》和民族文化宫大厅西南的巨型浮雕等作品成名于上个世纪50年代。1964年他受中国美术家协会的邀请,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雕塑作品展,成为他艺术成功的起点;时隔51年后,袁晓岑作品在其百年诞辰之际再次于中国美术馆展出,可谓有着特殊的意义。

  由中国美术馆、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云南艺术学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万物为师——袁晓岑百年诞辰纪念展”于日前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按袁晓岑艺术发展脉络,选取约50余件雕塑和20多件国画以及数十件未刊手稿进行展示,为美术界深入探讨袁晓岑的艺术渊源和价值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其中雕塑部分选取袁晓岑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清晰地显示了艺术家由偏“写实”而向“写意”再向“文人精神”回归,并不断融入多种传统雕塑语言形式的艺术历程。国画部分选取了艺术家各种题材的作品,展现了艺术家将云南的“地域性自然和人文景观”纳入国画所取得的成就。数十件未刊手稿首次面世,它们记录着艺术家面对世界的活泼感受;部分手稿记录了艺术家从写生、构思到创作的全过程;还有部分手稿记载了艺术家对艺术问题的珍贵见解。据悉,家属将展出的袁晓岑部分经典雕塑和国画作品捐赠给中国美术馆。

  袁晓岑在国画、雕塑两个艺术门类里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可谓“塑、墨双绝”。袁晓岑的艺术立足于自己的生活经历,表现出了明显的云南地域特征;而他明确艺术要坚持“给人以美的享受”,在晚年更表现出向写实与写意融合的“中国古典精神”回归的倾向,并超越了地域性和时代性。

  在国画领域,袁晓岑以“写意孔雀”闻名天下,其实他在仙鹤、鸭子、马、牛等题材上的造诣都极为高明。袁晓岑不是国画某种“大风格”的开拓者,但他能把笔下的对象真正地还原到具体的生存环境中,以精简有效的笔墨“写出”其生命力,内在地拓展了多种动物题材在写意花鸟画中的精神内涵和情感表现力。

  袁晓岑的雕塑源于对现实的观察、提炼,造型优美而“泥味”十足,极富生活气息和民族趣味。他将国画的语言形式有机地吸收到雕塑,在保留对象准确造型的同时,发挥雕塑的主要结构的轮廓线条感,做到了“写实”与“写意”的高度融合。在“中国现代雕塑民族化”的进程中,袁晓岑的创作里所体现的“文人精神”,使得他与其他走“民间趣味”或“传统语言”的第一代雕塑家拉开了距离。王朝闻曾经评价:“画家、雕塑家袁晓岑的作品不只创造性地体现了两种艺术形式的差别与联系,更可贵的是诗意与民族性与地域性的统一。

  开幕式后举行的研讨会由邵大箴主持,参会学者们围绕两个议题:“中国现代雕塑民族化”、“中国艺术的古典精神:写实、写意的融合”,对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对袁晓岑的在现代雕塑民族化进程中所表现出的“文人精神”和“公共意识”进行了价值重估,也对袁晓岑在写意花鸟画中将多种动物还原到“具体生存环境”中的艺术道路及其成就予以高度评价 。(记者田呢)

   袁晓岑 (1915—2008),贵州普定人。生前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云南分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云南艺术学院终身教授等职。1938年在昆明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1964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袁晓岑个人雕塑作品展》。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期多次应邀赴日本、瑞士、美国等国举行个人展览。作品被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及美国、日本、瑞士等国艺术馆收藏。出版有《袁晓岑雕塑选集》、《荣宝斋画谱花鸟部分》、《袁晓岑画孔雀》、《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袁晓岑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