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提出调整补贴政策,补贴资金改为事后清算 新能源车骗补 这个窟窿该堵(经济聚焦)
自2009年起,中央财政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予以补助,但个别企业违反相关法律法规骗取和谋取财政补贴,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2016年初,“骗补”问题被媒体曝光后,工信部、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开展专项核查。9月初,财政部将部分严重“骗补”的典型案例向社会公开。
12月20日,工信部公布了对新能源汽车“骗补”企业的处罚措施,苏州吉姆西客车制造有限公司被“取消整车生产资质”。对涉及“有牌无车”的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给予“责令停止生产销售问题车型、暂停新能源汽车推荐目录申报资质、责令进行为期6个月整改”等处罚措施。
工信部此次不仅公布了针对“骗补”企业的处罚,同时还完善了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
补贴资金由事前拨付改为事后清算
部分车型补贴标准过高、企业过度依赖补贴政策、部分车辆实际使用率偏低……为使补贴更加精准,工信部等四部委提出了调整完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方案:
——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资金由事前拨付改为事后清算。
——适当调整客车和专用车补贴方法,设置中央和地方补贴上限,防止出现地方配套补贴标准过高现象。
——适当提高推荐车型目录,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此外,工信部还将于近日公布修订后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从企业设计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售后服务能力和产品技术性能、质量保证能力等方面提高了准入门槛。
一些业内专家也指出,曝光、处罚对新能源汽车的“骗补”起到震慑作用,财政补贴政策的完善、企业准入门槛提高,可以引导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也有利于提高产业集中度。
走出“有补贴就有骗补”怪圈
“骗补”,在以前家电补贴、生猪补贴、柴油补贴等政策的实施中也屡屡出现。为走出“有补贴就有骗补”怪圈,确保国家政策落到实处、严防“骗补”事件再次发生,相关部门完善了三大保障机制:
——建立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实时调整机制,增加车辆行驶里程与补贴挂钩的考核条件,根据技术进步和市场情况,提高补贴车型技术条件、适当降低补贴额度,促进推广车辆的应用。
——建立新能源汽车运行实时监测机制,完善中央、地方、企业三级监测平台,保障车辆使用的安全,加强车辆使用情况的考核。
——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实施动力电池统一编码制度,加强对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市场抽样核查,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我国自2009年起,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予以补助,截至2015年底,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补助资金334.35亿元。
“总体上,补贴对于当前新能源汽车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促进作用。”吉林省汽车电子协会理事、汽车行业专家王巍表示,但财政补贴的时间也不宜过长,否则会令不少企业忽视技术进步和长期规划。
从国际经验来看,对于促进产业发展,除了财政上直接补贴,更多靠包括税收、政府采购等多措并举的方式引导。
“我们的补贴是直接给钱,国外更多的是退税,让政策落到个人头上而非企业头上,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建议,一个产业的发展变化非常快,政策的动态调整也应更加及时。
新能源汽车还需再扶一程
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可谓蒸蒸日上。从2011年的1000辆,到2015年超过40万辆,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今年1至11月,新能源汽车生产、销售均超过40万辆,分别增长59%和60.4%。
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财政补贴,我国也已经开始启动标准退坡,财政部去年已发布新的补贴政策:2017年至2018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较2016年下降20%,2019年至2020年下降40%,2020年以后补贴政策退出。
事实上,不仅是财政补贴政策,近年来,无论是对动力电池行业的规范,还是新能源汽车准入条件的提高,国家政策的总体思路都指向有质有量的发展。
新兴产业的发展,一般都要经过酝酿、发展、成熟等不同阶段。全国清洁汽车行动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专家组组长王秉刚说,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品性价比还不能与传统汽车竞争,基础设施中充电难问题还突出,也缺少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还处于培育期。
正如业内人士普遍所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确需政策再扶一程,但要更着眼于内生动力与核心技术的同步提升。